华为是如何定义安防行业的

安全设备/系统

160人已加入

描述

近年来,安防行业得到一致的看法,在人工智能产业不断发下,“安防+AI”被视为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但对于传统行业企业而言,经历了高清、网络的重大变革后,市场的集中度已经走向新的高度,更多的产业价值是来自“血淋淋”的竞争压缩,更多的企业翘首企足地期待智能安防时代的到来,除了技术之外,更多是对产业良性发展的期待。

但要打破当前格局,树立行业新的秩序,面临的阻力一点都不小,技术能变革产业,但却无法真正让产业发展轨道如人所愿,“决定世界未来的不是技术,而是技术背后的人、理想和价值体系。”简单地说,要改变目前的困局,除了技术,仍需新的理念或价值观。

在2018年3月,华为对外提出“软件定义,重构安防新视界”的决心,如同在安防产业平静的湖面投入一枚重磅炸弹,带给行业全新的视频监控理念冲击。事隔半年,华为在广州安防新品交流会上,已经实现将这些理念转化为产品。在这次活动上,a&s专访了华为视频产品线总裁石冀琳女士,围绕智能时代华为的战略布局及对产业生态的发展,石冀琳女士分享了全新的看法。

“将软件定义摄像机理念变成现实”

a&s:距离青岛发布软件定义摄像机已经过去将近半年时间,请您谈谈今天发布会的重点?

石冀琳:今年3月份我们提出了软件定义摄像机的概念,这是基于我们对安防行业的理解,对智能监控解决方案做出的全面阐释。今天的发布会更多的是将之前的一些理念变成现实——将软件定义摄像机、视频云解决方案进行产品化。

a&s:这次发布的产品有哪些特色?

石冀琳:以手机的发展历程为例,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功能手机,第二个阶段是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前者主要实现一些简单功能,比如电话、短信,但却很难支持灵活的应用。后者拥有自身的操作系统,并支持灵活多样的软件,让**电脑一样能不断迭代更新。回顾安防市场的发展历程,两者拥有惊人的相似度。

从模拟到IP时代,摄像机虽然支持更多的网络级应用,解决了联网问题,但在智能化的命题中,却无法交出好的答卷。尤其是在软件的可定义上、在功能的持续迭代上、面向多场景需求仍无法通过IP摄像机得以满足。因此,华为参考手机的发展历程,尝试技术的创新与变革——将摄像机当成一台电脑,让它拥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让更多的软件应用在它之上,实现软件按需定义,即赋予其不断演进的生命力和持续根据场景不断优化的能力,使摄像机不再是传统的没有感知生命力的网络产品。

各行各业都拥有自己的行业特征,但是技术驱动所带来的变革与创新是相似的,因此我们把这样的变革从个人市场引入到行业市场,从家用市场引入到安防市场,软件定义摄像机的理念就是这样诞生的。

轻量云的核心理念便是把“高高在上”的智能功能可以按需分配到边缘

a&s:现在许多安防企业都在讲云,可以给我们介绍下,华为轻量云的特点吗?

石冀琳:当前所讲的云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基础设施的云化,第二类是应用的云化。华为的视频云,是我们基于安防业务理解的产物,是更偏重软件的。华为认为未来安防的应用需要更多的系统能力来支撑,过去这种能力依托于某类专用硬件,但是在未来它应该与软件定义摄像机一样,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可以让客户根据需要不断升级软件,因此华为做视频云,无论是中心云还是轻量云,我们都更看重能够帮行业客户实现各种业务需求的应用、软件的持续生命力。

业界也有一些厂商在谈云,目前更多指的是基础设施云化,即用户买的设备可以组成资源池,虽然这是云的一个基本属性,但还不是云化最精髓的地方。云化的核心是基于通用的硬件、可共享的资源,通过软硬件解耦的灵活架构,实现软件生命力的长久和可持续。众所皆知,通用硬件的生命周期都很短,它跟传统的电信级硬件不太一样,后者生命周期大概是8-10年,但IT硬件它的生命周期一般是“2+n”年,例如两年的销售期,后面跟着有1-2年的服务期,然后产品便会快速迭代到下一代硬件。在这样的状态下,如果软件的生命周期跟硬件绑定,那么每隔2-3年出现新的产品就需要不断去重复建设。因此华为做视频云是希望软件的生命周期不再依赖硬件的变化,实现软硬件同时在线迭代。如果硬件的生命周期结束,更新硬件即可,软件仍然可以保持独立的生存和发展,这是华为做视频云的设计理念。

除此之外,在视频云之上,我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解,想跟业界去分享或者论证——在任何一个行业,用户都希望在业务发生的地方进行业务闭环,无论园区、交通还是公共安全场景,许多业务都发生在各个区县的派出所甚至更小的功能单元,因此我们轻量云的核心理念便是把“高高在上”的智能功能按需分配到边缘,帮助基层的业务单位快速实现业务闭环。

云化架构的关键是做到业务的统一控制和管理,而云计算这个概念出来之后,同时衍生了新的重要理论——分布式计算,我们的边缘智能就是利用云集中控制分布式计算的架构,将智能不断推送到边缘,从而让最终用户可以灵活地使用各种智能能力,而不是像传统那样,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相关的互联互通才能享受到。

我们把云的这种灵活、弹性的能力引入到视频监控领域,希望通过轻量云这个载体真正把智能部署到所有用户业务发生的地方,实现业务分布式处理和快速闭环。这与运营商市场的成熟概念很相似,在运营商市场我们称为MEC(多接入边缘计算),它同样适用于安防行业。

软件定义摄像机、“轻量云”与“中心云”组成了华为完整的视频监控解决方案,让智能从中心到边缘,做到智能无处不在。虽然智能应用到边缘,业务分散处理,完成就地闭环,但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仍然集中在中心云,因此整个系统的管理非常灵活,也就是我们说的“形散而神不散”。

“赋予摄像机新的生命,赋予安防产业新的思维”

a&s:华为当前已经将这些成熟的应用导入到安防领域,是否可以理解为华为正在布局从前端摄像机到后端服务器,整个系统架构形成完整的一套解决方案,让软件产品相互匹配以及解耦,实现摄像机与智能手机一样,支持多样的APP应用?

石冀琳:对,软件定义摄像机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统一的业务管理框架,是承载着云化架构的一朵“小微云”,支持基于不同的算法实现不同的应用,这也证明华为生态开放的必然性。未来智能会不断向前端发展,而智能摄像机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华为摄像机本身支持多种视频解析、处理能力,加上轻量云产品,能够帮助最终用户快速完成业务部署,同时通过上层中心云进行业务集中管理和调度,跨区域与跨站点的业务协同。

总体而言,我们的解决方案有三层结构,每一层结构以通用云化技术(关键在于软件云化能力,弹性伸缩、分布式处理)让软件依托于基础设施的云化,进行资源共享,实现更好的调度以及在线的持续迭代。

a&s:对于合作伙伴而言,新的选择能更有效保证他们的利益,但对于传统安防集成商或者合作伙伴而言,接入的技术或者消化理解的难度高吗?

石冀琳:智能时代的最核心特点一是AI技术的运用,二是云化技术的普及,这是我们定义新智能时代的两个标志性技术。这两个技术本身有一定的复杂度,但最终目标是将复杂的处理过程在内部完成,呈现给用户灵活、简化的界面,因此一套好的智能时代的解决方案,它的特点必然是易于最终用户操作的。因此在技术实现的过程,可能合作伙伴会感受到更有挑战,但其实总体的技术要求是在下降的,云化可以让业务呈现更加灵活与便捷,它本身在应用上便更具有弹性。

举个例子,过去的摄像机只能完成某种功能,如果再需要另外的能力,用户需要重新去部署、安装、调试,但是现在我们的软件定义摄像机,只需远程加载所需的软件或者算法,根据实际场景调整下参数指标便可以满足。甚至在将来的某些场景解决方案中,软件可以根据环境变化实现自适应,让产品真正被赋予生命力。因此对于合作伙伴而言,产品的远程升级和管理,它的工程难度是降低的。

目前行业最大的问题是摄像机没有“生命”,当场景发生变化,例如道路的交通规划或者其他工程的实施,导致摄像机位置被改变,它便会失去之前的作用。但当摄像机被赋予生命之后,摄像机的位置、工作状态等信息都可以进行动态监控,同时可以通过软件升级的方式应对新的需求,这其实是变相释放产业工程的压力,赋予了产业新的思维。   a&s:通过软件定义摄像机,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这样用户是否能在硬件投入方面节省成本?这与传统安防厂商的市场逻辑有点相悖,华为是如何看待的?

石冀琳:综合来说是的,华为坚信科技会驱动产业的变革,驱动更高效率以及更好的解决方案的诞生。回顾过往,我们不断优化与帮助各行各业提升工作效率,或者提高产品与场景的适配度,从这个角度看,市场似乎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在缩小,但从未来看现在,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智能能力正在不断应运而生,视频监控本身便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随着智能技术不断成熟,它将会突破传统公安、交通等应用,参与更多的工业自动化、信息交互,从这个角度而言市场非常大,帮助用户提升效率的同时也会打开更多应用需求的大门,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且持续发展的世界。

“由一个厂商提供的all in one的解决方案已经面临挑战”

a&s:未来视频的应用会非常的广泛,华为的生态需要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共同参与,目前生态建设的状况如何?   石冀琳:无论是华为的软件定义摄像机还是视频云,我们一直在坚持与更多人共建生态。实际上随着市场新需求的产生,由一个厂商提供的all in one解决方案已经面临挑战。在这个阶段,市场出现了领先算法厂商、专注行业的应用厂商,这些新角色打破了传统由一个厂商提供解决方案的局面,同时也在催生各种类型的生态合作伙伴的诞生。华为在做的事情便是进一步通过技术与平台,将这些伙伴更好地连接在一起,让更多的算法、应用厂商可以被选择,而不仅仅是传统的模式。

华为希望做的事情是让产业拥有一个好的平台,承载我们共同开放合作的梦想。我们自身并不会在意将来是否只有华为才能去做软件定义摄像机这种事,我们在意的是好的科技是不是真正能够成为产业升级的驱动力,这个产业是开放的,只有在技术上持续专注、不断积累的厂商才能真正有所突破。

a&s:华为这样的架构是否适合各种规模的系统?

石冀琳:都是适合的。比如说我们的轻量云,它可能不会像中心视频云一样拥有大型智能解析系统,但它可以就近根据业务闭环的需要,进行轻量化的设计,因此它的系统本身就会比中心云更加轻便。不可能全部都是大系统,因为它还受限于整个部署环境、业务需求的不同,所以它本身是有差异化设计要求的。

“真正站在如何帮助客户解决痛点的立场上,产业才能持续繁荣”

a&s:华为这样的设计理念是否会对“all in one”模式的厂商形成较大的冲击?

石冀琳:应该说一定程度上会有促进作用。在任何一个行业,只有真正站在如何帮助客户解决痛点的立场上,产业才能持续繁荣。我们之所以认为行业未来是云化及人工智能的时代,是因为传统的专用硬件在适应业务发展新需求的时候遇到非常多的困难与挑战。比如传统的视频监控领域,视频管理和视频解析是分开设计的,需要不同的硬件、不同的应用,当用户想把业务在边缘快速闭环,便需要堆叠更多的专用硬件,而每个专用硬件的软件与硬件是一一对应,不可改变的。而我们现在无论是软件和硬件还是算法与软件,都可以按需进行灵活的应用。

a&s:用户对于软件定义、轻量云的接受程度如何?

石冀琳:这个概念从3月份我们便向客户、伙伴去分享,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甚至在我们的产品出来之前,已经在很多地方达成了合作。实际上最终用户非常期望能够实现智能化的轻量级解决方案,这点在公安领域尤为突出。目前我们首先实现了让区域内发生的业务可以在区域快速闭环,后面也会实现其他的授权方式,让用户可以调用更多资源为自己服务。

华为视频云的最大特点是任何节点上的数据,到中心云的时候不需要再传一遍,这与一般厂商所谈的云不一样,华为的云强调全局数据的唯一性,例如在某个区域派出所所辖的范围,这部分数据全局不需要进行拷贝,完全是通行的,用户在业务处理的时候,可以调用任何一个节点的唯一数据,而一般厂商的云数据不是统一的,具有不同的算法,系统需要将所有数据提到上一级,才能进行相应的数据对比与碰撞。这也是我们与业界宣传的云解决方案在设计上不同的地方。

以上也是我们在运营商市场多年云化技术的积累逐步适配到安防领域的成果。华为视频云是真真正正的“一朵云”(分布式计算和存储到相应的业务节点),无论用户部署在任何位置,它都可以调用。并且它的管理是合一的,数据的控制和管理由一个部门来不断的分级、分权进行授权。因为数据的全局唯一性,与传统的数据调用相比,大大节省了存储与网络的传输,也能让数据的利用价值更高,训练更加有效,这也是我们“统一数据湖”的理念,我们希望将所有的资源变成一个大的数据湖,无处不在并且相互调用。

a&s:在推广这些新的理念的过程中,是否也会碰到阻力?

石冀琳:任何新的产品或者技术在市场推广的时候都会面临着如何与传统的理念“和平共处”的困难,因此在我们的设计理念上也会考虑到这个问题,例如华为支持传统摄像机与智能摄像机的混合组网,这是我们非常有特色的方案,其目的是利用当前的现网做更好的业务应用。客户不可能一下子把之前的投资全部放弃,然而通过混合组网的方式,传统摄像机可以充当智能摄像机的信号源,让智能摄像机的算力充分发挥出来,为普通摄像机提供人、车的视频结构化能力,兼顾客户历史投资的保护和智能化的改造。

因此华为也会坚持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通过混合组网,让智能摄像机与现网充分融合协同,从而降低客户的技术选择难题,让他们传统的投资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保护;另一方面我们新发布的轻量云在协议上会跟各种不同厂商的摄像机进行对接,让最终用户的组网更简洁,让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不断进行迭代,而不是革命式的颠覆,这是我们设计当中很重要的坚持。

“华为的文化骨子里都有‘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全球第一’的冲劲”

a&s:2018年已经过了将近四分之三,在这些新的产品与方案得到市场的认可的同时,是否也会拉高你们今年对市场的期许,从而调整战略?

石冀琳:华为进入到安防市场,初衷是把华为已有的优势快速整合成能够被最终用户所需要的解决方案。华为希望把散落在各个领域的珍珠串成项链,这是我们未来1-2年最核心的挑战,也是我们的目标。

华为在人工智能与云化方面都有很多年的积累,在智能的时代中,能为行业提供更高起点的支持,这也是我们进入安防行业的一个原因。

华为的文化骨子里都有“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全球第一”的冲劲,虽然公司内部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但这些企业文化会让华为跑得更快。

a&s:人们印象中华为进军安防只是简单地从通信市场搬运产品到另一个行业,但从华为任总定的产品来讲,没有哪个产品没有做到全球前三,加上您刚才的分享,是否意味着华为对安防市场的重视程度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石冀琳:对的,这个时代已经到了向科技要效益,向科技要战力的时代,我们看到华为在ICT领域的技术与应用,可以快速迁移到安防行业中来,也让华为成为行业新的设计参与者。这个行业有许多新的需求,但却受限于技术的创新能力,需求的释放度不够,如果通过我们与合作伙伴的努力,一起去分享创新的成果,从而推动行业的发展,那便达到我们进入这个产业的预期了。

结语

过去30年里,中国安防走过了非常卓越的发展之路,实现了从模拟化到数字化的转变,也实现了数字化进一步向IT化的转变。而现在到达智能时代的路口,各行各业迎来了很多新型的智能化技术,它们正改写着时代。在视频监控领域,人工智能与云化技术的出现,也让不少企业看到了未来行业轮廓。因此在近两年来,行业充斥着人工智能与云的概念性产品与方案,但与实验室的数据相比,现实场景的具体应用存在不少困难,不少业内人士表示AI就如井中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落地充满无限的挑战,但究其原因无非有二,一是缺乏技术攻坚的能力,二是缺乏业务场景的深刻理解的积累。

在技术上,如何通过人工智能解决传统计算问题,如何通过云化技术实现软硬件解耦问题;在生态上,如何更细致分工,让产业中的角色扮演更加专业化,共同尝到市场蛋糕已经成为行业面临的关键难题。一枝独秀不是春,华为从ICT领域积累的经验,正不断输送至安防领域,正是这些差异化的技术、文化积淀,让行业能不断向前发展。华为作为智能时代最前阵线的代表之一,我们期待华为的发力为安防行业谱写一段无愧时代的华彩篇章。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