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一、 前言
1.1 品质定义:
1. 国际标准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所制订国际标准ISO 9000:2000年版 (CNS 12680)对品质的定义:「一组固有的特性满足要求之程度」。
2. 中国国家标准CNS 12889 (93年已废止,并入CNS 12680)对质量的定义:「一个实体的特性总和,此种特性具有满足明订与潜在的需求之能力」。
3. 在有合约情形下,各项需求均需规定及说明,且必须对其隐含之需求予以说明及规定。需求会因时间而改变,必须于适当时间定期检讨及修正。
4. 部分专家认为质量为「适合使用」、「满足顾客」或「符合要求」,才是符合质量真义。
5. 工程质量不仅要坚固耐用,材料质量合乎契约规范,更要考虑尺寸、强度、功能、美观、整齐,更应注重结构体线条平直、完成面平顺、机械设备设置位置适当好维护、磁砖黏贴对缝整砖,在在都显示质量良窳。
1.2 质量管理演进发展
一般人常认为质量管理就是在谈论质量技术及方法,从1900 年作业员质量管理时代,进步到今天「全面质量保证」时代,这历程不仅是技术手法的进步,亦将质量管理的观念推展到管理制度及经营理念层面上。提升质量已成为企业生存、改善企业体质、寻求企业持续成长最优先考虑。
费根堡博士认为质量管理的演进是历经下列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质量是检查出来的
十九世纪初期所有的产品均由作业员自己检查,并对自己所制造的东西负责,故称为「作业员的质量管理」。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开始有了制造工厂,大量生产的型态也随之出现,制造工厂开始追求产量的提升,作业员仅注意到产量,却忽略了产品质量,质量便逐渐地由作业员之领班所负责。此时为「领班的质量管理」。接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工厂规模愈形庞大,所生产之产品种类愈形复杂,领班的管理工作陆续增加,无法应付质量问题。于是,有了由专业的检验员来负责质量的做法,这段期间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以上的三个时期,都藉检查来维持产品的质量。
因此,对质量的观念是仅止于「质量是检查出来的」;质量制度,也只建立在依靠检查的「质量检验」。
第二阶段:质量是制造出来的
「统计质量管理」最大贡献,是利用抽样检验取代前一阶段所实施全数检验,节省大量检验成本,也提高检验效果,利用统计了解质量的状况,找出问题的原因和对策,使得作业人员对质量的认知也随之改善,品管学者就将这种在产品制造时,就必须采取回馈与预防措施的想法的改变,称做「质量是制造出来的」观念。品管制度也随之发展成以回馈改善为主的品管制度。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