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PP RAN全会在NR方面的候选立项的一些方向

通信网络

650人已加入

描述

经过上周的3GPP小组会议,5G已经完成了独立组网和部分非独立组网的标准研究,那么将来5G会做啥?

在6月的3GPP RAN全会上即将确定下一个版本的标准立项。由于改革了立项机制,所有RAN1/2的立项都需要先在RAN_draft邮件组上讨论,因此小编整理了目前正在邮件讨论的立项,供大家参考,从中可以窥见5G将来会做啥。

▍在NR方面的候选立项包括如下方向:

移动性增强

移动性一直是无线接入网的关键指标,NR SA标准只完成了基本的移动性支持,只能在特定的场景满足IMT2020关于移动性的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强移动性。研究目标包括提高移动过程的可靠性和缩短移动导致的中断。

非授权频谱接入

非授权频谱在LTE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在NR也被认为是一项可以提升系统容量的技术。

灵活双工

灵活双工能够有效减少同频小区间和FDD/TDD系统间的干扰,并且提高资源利用率。主要研究方向为链路间干扰消除。

V2X增强

NR V2X着重于满足SA1定义的advanced V2X应用场景,与LTE V2X形成互补关系。研究目标包括Sidelink设计,针对advanced V2X应用场景的Uu增强,Uu辅助的sidelink调度,接入技术选择,QoS管理和与LTE V2X的共存。

多接入技术DC增强

在R15,NR引入了split SRB用于提高鲁棒性,然而无线链路失败还是基于MN的信道质量来判断的。主要的研究目标是通过SN的链路来快速恢复MN的链接。

网络切片

在R15,无线侧的网络切片并没有引入解决方案,资源隔离和差异化处理都通过网络实现来解决。R16的网络切片希望使得无线侧能够感知切片。

非陆地网络方案

不同于利用陆地上的基站来提供服务,多个运营商提出利用卫星或者高空平台来提供服务的需求,因此需要定义必须的增强。在R16将会首先评估对现有标准的影响,包括物理层的控制机制,随机接入和HARQ,高层的传输时延,寻呼,切换和系统架构。然后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定位

很多新的应用和垂直行业都需要精确定位功能,比如LBS,运输业和无人机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于Uu和PC5定义不依赖于接入技术的定位技术,依赖于接入技术的定位技术。

52GHz以上频段系统设计

NR设计目前只针对52GHz以下的频段,对于52GHz到100GHz的频段,需要重新设计波形和物理信道。

覆盖增强

与LTE相比,NR可能会部署在较高的频率。对于NR的覆盖是否能够达到要求,各大公司有不同的理解。研究内容包括评估NR的覆盖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存在问题,定义对应的解决方案。

节能

UE能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体验,进一步的节能增强对于NR的可持续性有很大的帮助,研究目标包括唤醒信号和DRX增强。

频谱利用率提升

在LTE的标准研究过程中,CA持续的增强来不断提高频谱利用率。NR中也会持续的提升频谱利用率,研究目标包括CA, DC, SUL, BWP等的增强。

URLLC

R15已经定义了一些缩短时延和提高可靠性的方案,能够支持一些基本的应用场景,比如AR/VR。 R16需要进一步增强来满足更多的应用场景,比如工业制造,电力控制。

语音

R15 NR对于语音只做了有限的支持,R16对于语音会进一步的增强,研究目标包括语音,视频和TCP。

广播

多播广播能够为需要相容服务的UE提供高效的传输,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广播信道的设计,广播区域的动态配置,单播多播广播的动态切换。

数据采集

LTE实现了MDT,SON,SRO等功能,可以用于收集网络数据,辅助网规网优,主要研究目标是在NR实现类似的功能。

IoT/MTC增强

对于NR IoT,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工业IoT(高可靠,低时延,定位,精确同步,无线以太网),满足新应用场景的UE categories以及与N-IoT和LTE-MTC的共存。

MIMO增强

MIMO增强的研究方向包括,多用户MIMO增强,多TRP增强,上行MIMO覆盖增强,参考信号增强,beam管理。

▍除了NR的立项之外,LTE也会继续演进,LTE的候选立项包括如下方向:

固定UE的上行增强

对于固定UE,比如CPE type UE,R15做了一些增强,,对于上行也需要做类似的增强。研究内容包括增强的上行MIMO,更精确的上行信道测量,上行参考信号的优化和小区间协调技术。

移动性增强

虽然LTE在R14已经做了一些移动性增强,但是由于时间不够,最后标准化的方案只能应用在非常局限的场景下(同频切换,UE具有双收能力,TA可以复用),导致基本不能在实际网络中应用。因此R16希望能够对移动性做进一步增强,在更广泛的场景下提升切换过程的可靠性并且缩短切换导致的中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