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是指总的物价水平持续增长的现象,通常用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衡量。
物价指数120,是指原来100块钱能买到的一篮子物品现在需要120元才能买到。这是个大致概念。
理解通货膨胀的理论框架 :MV = PY
M(Money)指的是货币总量,V(Velocity)是货币的流通速度,P(Price)是平均物价,Y(real GDP)是社会的货物总量。
分析通货膨胀关键在看社会平均价格P的变化:
可以看出社会的平均物价P跟社会的货物总量Y成反比,即:货物总量越大,产生通货膨胀的机会越低;
同时,社会的平均物价 P 跟货币流通总量 M 成正比,即:货币流通总量越大,产生通货膨胀机会就越大;
并且,社会的平均价格 P 跟货币流通速度 V 成正比,即:货币流通速度越快,通货膨胀机会就越大。
宏观经济学对于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有两大派别,一派认为通货膨胀由多种原因导致,所以主张“头疼治头,脚痛医脚”;另一派则坚持认为成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钱印得太多,货币量太大,他们认为在上述公式中,分母Y(社会货物总量)基本不变,分子V(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基本不变,所以物价(P)的上涨都可以归咎于M(货币总量)的增加。所以这一派主张抑制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案很简单,就是少印钱,控制好货币发行量。
通胀过程并不等比,现实生活中很难分辨,物价上涨是一个局部相对价格的变化,还是一个全局物价水平的变化。通货膨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瞬间的结果(坎蒂隆现象,比如像蜂蜜或者油倒在一个平面上,会有一个逐渐散开的过程,货币像蜜,像油)。通货膨胀是钱相对于物来说更多了,财富主要以钱的形式保存的人会受损(比如存款,买保险),财富以物的方式保存的人会相对得益(比如囤房,囤物);靠以固定金额收入过日子的人会受损(比如吃老本、不学习、年长的人),靠不断出售资产兑现现金的人会受益(比如职场年轻人、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爱学习的人)。
通货膨胀是一种财富转移,当通货膨胀形成的时候,你无法迁怒于“先知先觉”的群体而误把他们当做诱因,“先知先觉者”(某些精明的投资人或者企业)只是信使,------枪毙信使不能改变坏消息。
起先,人们统计认为通胀率与失业率成反比,这会导致政府可能会制造通胀。但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学界研究得出,通胀与失业并没有直接关系,所谓反比关系,是现象蒙蔽了人的眼睛。过多使用通胀来刺激就业还会形成“滞涨”(通胀和失业并存),比如美国的“失业性通货膨胀”。
一定的通货膨胀是必要的,并非0 最好,只是需要有一个合理的通胀水平,一般认为通胀的区间是1%-3%。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