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华为停止社招?阿里京东社招也停止?近日华为内部发布的《关于落实公司人才供应策略的决议》称,“华为公司原则上停止普通社会招聘”,不在优秀往届生、关键稀缺人才以及公司专项招聘范围之内的各部门不得发放offer,特殊情况需经轮值董事长审批。
对此,华为方面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时表示,此为不实报道,“我们将持续开放,面向全球吸收优秀人才,在公司新愿景下推进业务不断发展。”
不过,有华为内部员工:“只招19级以上专家,特殊领域不受影响,公司正式发文了。”
社招19级以上专家
“寒冬”下,华为似乎也开始精简人员成本。
据记者了解,华为并非完全停止社招,但是招聘的对象会只针对“19级以上的关键稀缺人才”。这些关键稀缺人才领域包括:IT、公有云服务、人工智能、视频监控、互联网生态与运营等领域。对于华为已经比较有优势的无线技术、接入网技术等领域,无需补充外部中层(15-18级)人员。
而19级别以上的人才堪称技术大牛,上述内部员工对记者表示,相当于阿里巴巴P9级别左右,在华为内部大概是四、五级部门的部长。
除了在社招对象上有所筛选外,事实上华为也聘用不少外包员工,相对于社招来说外包的基本工资更低。
根据华为2017年财报,华为销售收入6036亿元人民币,利润475亿元,而华为支付员工工资、薪金及其他福利共1402.85亿元,以华为18万员工数来计算,当年员工人均年薪为77.94万元。
华为的人才管理进阶
关于华为的管理,最出名的一句话要数任正非说的”方正有技术没管理,联想有管理没技术,而华为是既没管理也没技术“。这句话据传是1993年说的,具体场合难考证了。从现在这个时间点来,看这句话似乎颇有历史诙谐的味道,毕竟方正和联想当下表现平庸,华为却已经是苍天大树。
华为高级管理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卫伟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等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华为99年开始花了很大力量引进西方流程化管理体系,这套体系引进其实就是基于不信任,基于不信任去完善流程,使得整个企业运行和管理摆脱对人的依赖,但是这套体系经过几十年建设,现在走到某些领域感觉有一点走过了,这是为什么从不信任管理走向信任管理一个大背景。创业阶段是信任管理,那时候没有流程,因为组织规模不是很大,但是组织规模大了以后用这种管理方式驾驭不了。当流程引进西方管理体系经过十几年完善以后,这个时候其实又可以有一种回归,就是否定之否定,在这样的体系下面更适合一种信任方式来进行管理,因为不怕失控。“
梳理来看,这意味着华为的人才管理经过了三个阶段。人才管理1.0是初创阶段,业务主要是以交换机业务为主,靠业务和技术人员的闯劲去支撑,更多的是靠招聘具备奋进精神的年轻人来扩展业务。
到了人才管理2.0版本,这时候企业逐步扩大,不仅产品业务线管理越发困难,人才的管理也变得极具挑战,因此花费重金引进IBM管理模式,实现流程化管理,将人对管理的影响因素降到最低,这是传统的西方式管理,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即便在当下,依然有大量企业连这个阶段都没有做到。
接下来是人才管理3.0阶段,这时候消费者业务份额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智能业务面临挑战,这时候如果完全依赖流程化管理,但具体的业务点上就会比较难有创新突破。
AI时代的华为人才观:金字塔结构到帕累托曲线
华为高调发布了AI战略,并对AI人才观进行了梳理。
黄卫伟就谈道,AI对企业人才管理最大的颠覆是人才价值的重新估值。工业经济时代,人才价值分布呈现金字塔结构,最大价值创造来自于基层员工与中层管理者,他们人数多、创造价值也大;但是AI时代,人才价值创造则呈现出帕累托曲线特征,20%甚至更少比例的顶尖人才,贡献了80%甚至90%的行业价值,这使得AI时代人才竞争更加白热化,尤其聚焦于在顶级的那一小部分人才的竞争上。
在谈及AI时代华为是否面临人才过剩问题时,黄卫伟说道:“任正非讲的AI,他说先不要做大架构,先让各个领域单点突破,有智能网络诊断和维护还有故障拦截,这是从微小变化当中判断是否会对整个网络造成影响或者是大的故障。单点突破肯定人才是有重复感,但是没有一定重叠,没有一定重复,没有一定竞争光靠规划看起来很经济,人员投入,资源投入很经济,但是从效率来说未必是好的,市场的机制和计划机制这两个要结合,方向明确了以后,AI又处于初期阶段,可能更需要市场机制,规划这些顶层设计反而容易看偏,反而容易误导。”
在和国际大公司的对比中,黄卫伟表示,”现在尝试从华为来说是方向上大致正确,是有边界的,不像谷歌,谷歌除了传统搜索、视频、地图、广告,现在现金流主要是这些业务,还有七大业务,这个模式每年都要清理一次,把不看好的,不创造利润的(业务)要砍掉,砍掉就要走一批人,业务砍掉了内部转型不是很容易。”
华为虽然现在盈利能力很强,各个业务线扩展的很不错,但其目底色依然是艰苦奋斗赚辛苦钱。这和互联网企业快速融资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还是有很大不同。国内互联网企业的特点更多是完全轻资产模式,依赖开源世界的低成本技术快速构建新业务,这样的特点是必须快速上市融资,在很长一段时间很难对技术做长期投入。
内心像苹果 外形像三星
华为目前在技术领域的大举投入有目共睹,但依然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为中心。一方面这是由于长期赚的是辛苦钱,吃过投入技术但没有获得用户的苦头,所以强调要赚钱,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华为的内心像苹果,外形像三星。
企业的类型决定了企业的人才观,之所说华为像苹果,是因为华为强调技术是给用户服务的,在这种模式下人才主要是既要有自律性也要有创新性。技术管理层要有创新能力,有业务突破能力,寻找作战的突破目标,基层的员工要有自律能力,敢冲锋陷阵。人才管理3.0的阶段,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就像游击队,需要在单点业务上进行突破,也需要在总体的理念上服从指挥。
这和谷歌完全不同。谷歌更多的是强调要进入全新的领域,哪怕这个领域暂时没有切实的需求,但是多个方向进行探索,也能突破性的发现需求,这就意味着人人都是探索新世界的英雄,需要将每个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阿里京东否认停止社招
阿里、京东也被传全面收缩hc(人员编制),不批offer。该消息被阿里、京东方面否认,称社招并未停止。不过也有猎头向记者表示,目前两家公司的社招基本以较高级别的专家、管理岗为主,很多中低级别都已经没有相关社招岗位。
爆料称,阿里、京东都已经全面缩减人员编制,还有停止社招、即将发文的消息被放出。不过,24日阿里、京东双双对此进行了否认。
阿里表示“收缩招聘”只是阿里巴巴近期的一次人才盘点和人才体系升级。阿里介绍了公司关于人才的观点:“阿里是在人才投资上投入最大的企业,永远会在人才上投资;阿里巴巴的战略以及阿里巴巴不断创造出的全新的商业和生活场景,阿里巴巴对技术和未来的投入,都决定了我们对人才的持续投入和要求,超过了国内任何其他公司。阿里巴巴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进行这样的人才体系升级。”
据阿里巴巴方面透露,新一轮的人才升级已经开启:这次人才体系升级的主要目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激发和释放年轻人的能力和潜能,给有灵性的年轻人破格晋升的机会。
京东也表示,停止社招的消息不属实。有最近面试京东的员工称,京东最近是校招季,校招为主,但社招也没有停止。
有猎头表示,目前各大互联网公司对社招的要求都是以高端人才为主,如阿里主要招聘P7以上级别的员工,京东招聘的员工也要求有3-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中低级别的岗位基本已经不放出来。
延伸阅读:乔布斯眼中纸上的谷歌
如果说,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它。那么,斯图尔特·布兰德就是那个预测未来的人。
他所创立的《全球目录》(The Whole Earth Catalog)不仅影响了包括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以及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一代人,更是启迪了无数的科技精英。
虽然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1968年)的《全球目录》早已停止发行,但近日它刚度过创刊50周年的纪念日,也正是这本杂志的诞生,对1970年代成长起来,以乔布斯为代表的标志性人物影响深刻,你甚至可以说它是硅谷科技创新的灵感之源,也丝毫不为过。
在乔布斯眼中,《全球目录》是他们那个年代的圣经,“纸质版”的谷歌。
2005年,乔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学做了一次演讲,在临近结尾的时候,就直言不讳的表达了《全球目录》对他的影响:
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本特别好的刊物,名字是《全球目录》(The Whole Earth Catalog),这本刊物可以算得上是我们这代人的圣经之一。刊物的创始人名叫斯图尔特·布兰德,生活在距离这里不远的门洛帕克,他以诗意的方式完成了这本著作。
《全球目录》创刊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那时候个人电脑和桌面级产品都还未出现,整本刊物都是用打字机、剪刀和宝丽来相机制作。这有点像谷歌在35年前的“纸质版”:它是理想主义的,代表着整洁的工具和伟大的概念。
斯图尔特和他的团队持续创作,刊物的发行持续了一段时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 《全球目录》出版了最后一期。这一期的封底是一张清晨乡村公路的照片,照片上的风景让人想起自己在路边搭便车的时光。
照片的下面是那条著名的名言警句:保持饥饿,保持愚蠢(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他们写下了这句话,作为刊物与读者的最终告别。保持饥饿,保持愚蠢,我一直都希望自己能像这句话所说的那样。
如果不是乔布斯的一番表白,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或许从不知道《全球目录》这本杂志,更不晓得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出处。
《全球目录》最后一期的封底,赫然的写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句名言
《全球目录》作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杂志,是布兰德根据自己游历全球各地的经历和观察整理而成,它打破了人与世界的阻碍,让当时的人们通过一本书去理解世界的运转规则,在吸收书中的知识之后,开始自我的认知探索。
书中提到的诸如太阳能、计算机、再生技术等发现,在当时看来更像是天方夜谭,如今大多成为现实。
对于这本杂志的初衷,布兰德说:我想把这个东西称为整个地球的目录,这样地球上的任何人都可以选择打电话,找出有关任何事情的完整信息,这就是我的目标。
布兰德本人也尤为特立独行,当时就断言未来科技将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只要你愿意,技术可以解放一切。而60年代早期的旧金山湾区呈现的是一种怎样的状况?
大多数人沉浸在反战示威、摇滚乐、迷离的舞会,但是布兰德却来到斯坦福看一群年轻人打电脑游戏,并认为这样比嗑药还要嗨。
尤其是当新左派激烈地抨击发达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既反对西欧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也反对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主张开创一条通往更为人道的理想社会新途径之时。布兰德《全球目录》恰逢其时的吸引到这一群体的目光,带来一种新思潮:
每个人都有能力进行自我教育,找到自己的灵感,塑造自己的环境,并与感兴趣的人分享个人冒险。
作为《全球目录》的联合创办人,凯文凯利2008年回顾了这个时期的状态,他说对于当时呈现的一股反文化运动来说,信息是一种宝贵的商品。因为在60年代,没有互联网,也没有500个有线频道。
《纽约时报》把《全球目录》称之为互联网之前的互联网,是关于未来的书籍。
《全球目录》所起到的作用,恰恰是为那个年代渴望改变世界的人提供了一个简便的工具。这种传递出来的思想映射了一代人,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缩影。
杂志中关于富勒的介绍,被称为建筑界“外星人”,同时也是布兰德的偶像。
现在,如果你想找出一个问题的答案,下意识会去谷歌或者百度,敲敲键盘几秒钟便可知晓,但是如果你生活在没有互联网普及的1970年代,该如何获取讯息?
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工具仅有《全球目录》。
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Facebook、谷歌、亚马逊,乔布斯创立的苹果也已经成为万亿美元市值公司,他们无一例外受到《全球目录》的影响,成了当下互联网世界里的弄潮儿。
虽然上世纪70年代末,《全球目录》就不再流行了,但布兰德一直践行者孤独探索者的角色,1985年创办了美国第一个网络社区WELL,这可以看作是Twitter的雏型。他甚至还参与创办了一家The Long Now Foundation基金会,第一个项目是建造一台可以运行一万年的巨钟,项目的资助者正是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
博客和网络的兴起,直接决定了《全球目录》最终会消失的定局,但它传达的精神却激励了一代一代人。它诞生在互联网之前,却让现在的互联网发展的更好。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