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风口已来,区块链将如何重构节能新高地?

今日头条

1151人已加入

描述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之前高能耗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正在被产业各方所摒弃,节能环保正在成为大多数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2018年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节能减排又成为热议话题。联合国曾经提出借助区块链技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绿色节能减排,面对着全球气候变暖难题,区块链究竟能在节能环保领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区块链的贡献究竟在哪里?

 

一、属于区块链的绿色节能时代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不断加速,原先不被大家所认知的节能环保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国家也已将节能列为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统计,2017年,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4148亿元,全国从事节能服务的企业6137家,行业从业人数68.5万人,合同能源管理投资形成年节能能力超过3800万吨标准煤,年减排二氧化碳突破1亿吨,节能服务产业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节能服务产业不仅在我国节能技术应用和节能项目投资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推动节能改造、减少能源消耗、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之一。

互联网技术究竟能在节能领域发挥什么样的贡献呢?相比于其他技术,区块链与节能可谓是不打不相识。比如早期采用POW共识机制的区块链项目耗费了大量能源,产生了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却未对实体经济产生价值。不过,区块链技术这些年也逐渐开始推动产业从“高能耗区块链”模式向全面“节能区块链”的方向演变,在节能的领域高速拓展。

 

二、区块链如何重构节能高地?

区块链对于节能产业的改造,并不是从对于节能产业的赋能开始的,而是从变革自身起步的,这是大多数互联网科技应用于节能产业时最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区块链在节能产业的应用是改变自己,赋能产业:

一是区块链的自身节能变革。对于区块链来说,最为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解决自身高能耗问题,传统区块链需要所有节点一起同步信息,极度耗费电力资源,造成了能源的极大浪费。在这个基础上,以百度超级链为代表的新一代区块链已经开始从底层网络设计和共识机制上探索节能,通过在区块链上设计超级计算节点以及监督节点,改进了DPOD共识,自主研发了TDPOS共识,根据这种算法,全网持有通证的人都可以给候选人投票,由最终投票选出的候选人作为超级节点参与记账,其他则作为监督节点,大大减少了成本。只需要更低的能源消耗就可以维持整个区块链网络的运转,实现信息的传递,从而大大降低了区块链本身的能耗,实现了在区块链自身发展领域的全网络节能发展。

二是推动工业节能进程。在解决了自身的节能问题之后,正如美国CSIS的报告显示,区块链可以通过对每个阶段工业耗能的监督从平衡智能电网实现节能布局,而中国区块链则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借助区块链分布式架构,防篡改和协同共识的特性,可以将工业节能当中的问题全面智能合约化,将分散于产业上下游不同企业当中的节能信息给集中起来,真正打破节能领域连接分散的环境数据孤岛,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乃至于全区域的节能可信数据监测与采集网络。再通过将工业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的各个环节区块链化与物联网化,通过低成本的物联网形成信息收集体系,打破工业生产当中的能源消耗黑盒,让能源消耗的监控可以分阶段、分生产环节、分供应链地被收集和处理,从而让企业可以在各个生产环节当中进行切实做到节能减排。用区块链与物联网的联合可以尽可能地降低企业成本,从而推动节能减排效率的提升。

三是推动节能监管的升级。除了企业自身的节能减排之外,节能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就是节能减排的监管,由于节能减排往往是在企业的自身经营当中,监管部门往往难以对企业进行实时有效地监督,更难以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然而这种在传统领域难解的难题,到了区块链的手中就有了另外的解决思路。区块链可以应用到企业从原材料采集、经营生产、物流运输等各个环节,通过区块链的可信共识机制让企业的能耗信息变成防篡改的数据,真实地从企业汇集到监管部门的当中。这样监管部门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企业节能减排的真实状况,乃至于可以对节能减排进行快速的追责、定责,从而更好地治理能源过度消耗与浪费的难题。

四是实现碳经济的真实落地。一直以来,国家和学界都在探讨通过碳排放权的方式来进行节能减排的管理,但是由于缺乏真正测定碳排放数据让碳经济成为了一种无法实现的良好设想,2017年IBM在中国推出了碳资产管理平台,通过新型超级链将区块链的赋能与防篡改凸显出来,对碳排放数据进行直接的区块链化,从而推动碳排放权的管理,以至于之后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建设,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的碳管理落地。

区块链这种先自我革命,再赋能产业的独特方式,表明着区块链产业本身的升级,高能耗区块链的时代已经过去,绿色区块链的节能时代正在比我们想象快得多的速度到来,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