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企业“决战时刻”

描述

中国半导体william hill官网 振兴国产半导体产业!

      中日企业实力大对决-半导体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报道,曾经占据绝对优势的日本半导体产业,似乎正被迎头赶上。在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1989年日本公司占据一半以上,现在日本被美国、韩国压制,只有东芝存储器一家公司上榜。与此同时,新兴中国企业在切实拉近距离。

实力增长特别明显的,是从事半导体设计等的中国国有企业清华紫光集团。该公司在2016年设立的子公司长江存储科技致力于闪存开发,可望在2019年投入批量生产。

据说,美国苹果公司也注意到该公司的技术,正研究采用该公司产品来制造面向中国市场的iPhone。紫光集团打算在今后十年里进行1000亿美元的追加投资,直追在闪存技术上领先的韩国三星电子和东芝存储器。

紫光持续进行巨额投资的原因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中国政府在2014年发布《国家集成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产业发展推进纲要》,2015年又提出了到2025年将半导体自给率提升至70%的目标。

投入的补贴金额也有很大增加。政府从2014年设立的半导体投资基金中拨出了总额为1390亿元的补贴。据说5月又新设3000亿元的基金,通过补贴来进行的支持力度将越来越大。

中国也大力吸引人才,每年让30万名博士毕业生投入到高科技领域。这些工作的确取得了效果。某公司首席分析师南川明表示肯定说,“在设计领域已经达到不逊色于美国、韩国的水平”。

不过,把制造领域也加进去看,目前日本和中国在技术上还有距离,中国还在日本后面追赶。野村证券公司分析师和田木哲哉指出,“在闪存方面,东芝存储器领先紫光两年以上”。东芝存储器公司社长成毛康雄充满信心地表示,“虽然认为面临威胁,但尽力做得最好就能战胜”。

对于得到国家政策支持而进行追赶的中国,日本能够在多大程度维持现在的优势地位呢?技术进步是事关日本半导体存续的关键。

中日企业实力大对决-智能手机

中国的智能手机超越了美国的苹果手机。据IDC市场研究公司统计,去年第二季度,华为技术公司在全球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大增41%,达到5420万部,超过了苹果的4130万部。虽说只是一个季度的数据,但毕竟升至了全球第二。

中国智能手机得以在全球扩大份额的一个原因就是价格。各家公司均以售价在1万日元(100日元约合6.1元人民币——本网注)左右的低价商品作为主力,中国国内自不待言,还借此逐步渗透东南亚和非洲等新兴市场。甚至有调查显示,OPPO在亚洲已经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

大约半年前,一名在马来西亚从事贸易的商人周先生将智能手机从苹果换成了华为,理由就是华为手机有双卡双待功能和高品质的摄像头。据周先生说,在东南亚,大家都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漂亮的照片,中国手机价格不贵但功能强大。

紧追华为的OPPO更是将自己的手机定义为“拍照手机”,足见对摄像头的重视。两家公司都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修补照片,卖点就是普通人也能拍出专业级的照片。

相对于即将问鼎全球的中国智能手机,日本手机主要都是在国内销售,规模最大的索尼2017年的销量不过456万台,差距巨大。去年3月,富士通更是抛售了旗下的手机业务。日企在这方面的劣势可见一斑。

但日本企业在智能手机关联技术和材料供应方面仍然握有优势。中国的智能手机也使用了很多日本的技术。去年进入日本市场的OPPO早在五年前就已在横滨建立研发基地,足见其对于日本技术实力的重视。

在份额之争日益白热化的智能手机市场上,日本企业已无力对抗。如果不能继续提高全球智能手机生产商都离不开的技术实力,日本甚至可能失守零部件这最后一块阵地。

中日企业实力大对决-显示屏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BOE,是“Best On Earth”的缩写,意为地表最强,体现出公司成为地球上最受人尊敬的伟大企业这一理念。如今,京东方的确正在向着全球第一显示器生产商迈进。

根据英国IHS马基特公司的统计,2017年京东方生产的电视用大型液晶面板的出货量占全球市场的两成以上,超越韩国LG公司跃居榜首。在智能手机使用的中小型面板方面也位居第三。目前,该公司正在加紧推动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有机EL)的量产。

过去,京东方的客户主要是中国本土企业,现在正在加速拓展海外市场。京东方日本分公司社长、同时兼任集团副总裁的久保岛力充满自信:“现在,我们的销量中有近五成来自海外市场,日本的一家大型电视机生产商已经将京东方作为供货商并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京东方目前在中国拥有15家工厂。2017年,京东方先于LG等提前投产10.5代生产线,用于生产全球最大尺寸的玻璃基板。此外,京东方还不断宣布开建新的工厂。

一直以来,京东方产品的品质总是被认为“距离韩国企业还差一步”,但眼下变化已经出现。华为公司宣布,即将在10月发售的最新旗舰版Mate 20手机会首次使用京东方生产的有机EL,而非一直以来的合作伙伴三星公司的产品。据说华为可能将于年内发售的“可折叠智能手机”也将使用京东方的产品,而三星多年来也一直在致力于该产品的研发。

在日本,Japan Display和JOLED公司也在推进有机EL的研发工作,但是影响力有限。经济产业省相关人士透露,经产省内部至今甚至都没有商讨过显示器的问题。从很早以前开始,研发的最前线就已经转移到了海的那一面。

中日企业实力大对决-互联网平台公司

日本没有BAT这样的企业

日本对中国注定“不战而败”的领域是平台公司。平台公司指的是谷歌、苹果、脸书和亚马逊那样通过对外部企业提供可成为事业基础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取高收益的企业。

日本没有这样的企业。而中国的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三家互联网平台公司正迅速成长。其中,阿里巴巴和腾讯不断推进使人们生活基础设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革新。

在上海市郊区的一家食品超市的天花板上,各种颜色的包裹随着传送带迅速移动,简直令人无法想象这是在一家超市看到的光景。这里是阿里巴巴集团推出的新一代超市盒马鲜生。

盒马鲜生融合了传统零售店、电商和物流的功能。如果收货地点距离店铺3公里以内,顾客用手机APP下单,30分钟内就可送货上门。不管是在店内还是家里,只要有智能手机在手,在哪里都可以完成购物。

盒马鲜生在上海和北京开设了约70家店铺,计划今年内将扩大至100家。阿里巴巴之所以大力发展零售店,是因为创始人马云抱有危机意识。

在2016年10月的阿里云栖大会上,马云说:“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这一说。”

“新零售”革命席卷中国

阿里巴巴通过支付宝获得了大量购物数据,有效利用这些数据掌握消费者特点,进行相应的促销和广告活动。

尽管电商在中国消费市场所占比例有所扩大,但现在还不过是15%左右的水平。于是,马云提出了将电商、实体店和物流结合起来的“新零售”概念,将触手伸向占消费市场80%多的线下市场。

外资企业也开始紧追“新零售”潮流。韩国悦诗风吟化妆品公司在杭州市的一家实体店利用了阿里巴巴的AR技术,让顾客进行AR试妆。测试仪还可以检测毛孔和肌肤敏感度情况,将适合顾客肌肤的商品自动显示在屏幕中。这一服务吸引了许多年轻女顾客前来。

腾讯也不甘示弱。其业务包括在线游戏、视频网站和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服务。说腾讯是靠微信实现了成长也不为过。微信用户有10亿多人,微信上还有“小程序”和“微信支付”等,成为中国人的生活基础设施。为增加支持微信支付的加盟店和用户数量,收集更多的数据,尽管略晚于阿里巴巴,腾讯也在积极发展“新零售”。

与阿里巴巴不同,腾讯没有自营的强有力电商。于是,2014年,腾讯对在物流方面颇具优势的中国第二大电商京东集团出资。

除对法国家乐福出资外,腾讯还与全世界第一大零售商美国沃尔玛合作。

新一代超市方面,腾讯出资的永辉超市开设了约50家“超级物种”。“超级物种”开店速度目前不如盒马鲜生,但腾讯宣布今后的战略投资集中在游戏和新零售上,今后可能加快发展新零售。

平台公司主导零售革命。野村综合研究所一位副主任咨询顾问表示,有关通过新零售搜集到的数据的有效应用方法,今后应该会出现具体例子。

在上海推动中日合作创新的匠新公司CEO田中年一指出,现在阿里巴巴和腾讯都在派员工学习日本的零售经验。此举目的在于,学习实体店运营经验和提升服务质量。

企业间激烈竞争催生创新

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两家公司在主营支付软件、游戏和电子商务的同时,还陆续将共享单车、外卖、约车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大公司收归旗下。

两家公司出资的约车平台滴滴出行和外卖平台美团点评是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阿里巴巴和腾讯不断收购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还提供支付软件和云服务等基础设施,迅速成长为支配中国经济的平台公司。

前日本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现任NTT数据集团中国业务首席战略官的新川陆一指出,对于年轻的创业者们而言,创业公司能获得阿里巴巴和腾讯出资或被这两家公司收购是他们求之不得的。

两大平台公司在相同领域投资,引发了激烈的竞争。代表性例子是两家出资的约车平台滴滴出行。

阿里巴巴向共享单车公司ofo出资,腾讯也让美团收购摩拜进行对抗。两家公司创造了激烈的竞争环境,激活了创业公司的并购,给创业者和投资家们带来了巨额利益。其结果是,中国形成了可以催生诸多创新的风险生态系统。

两家公司在中国国内确立了压倒性地位。阿里巴巴关联企业蚂蚁金服在东南亚和印度提供结算服务等技术。2017年,蚂蚁金服收购在东南亚开展电子商务的拉扎达公司。今年3月,蚂蚁金服追加出资2100亿日元,防止被亚马逊和京东集团赶超。

腾讯谋求向海外出口自己公司开发的游戏。不过,也有人指出,腾讯在海外的品牌力还较低。在没有“保护墙”的全球市场,腾讯能在多大程度上显示存在感还是未知数。

中日企业实力大对决-机器人与机床

在机床和工业机器人领域,日本已经确立起世界市场主要玩家的地位。在机床领域,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了中高端市场,中国主要存在于无法进行更高精度加工的低端市场,国际竞争力不强。

从机床的进口额来看,中国排名第一,但在出口额排名中位居第五,数额不足排名第二的日本的一半。从数控机床等高性能产品在总出口中的占比来看,日本为95%,中国仅为35%。

相较于日本企业占据优势的机床市场,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存在感更高。被视为业界四强的发那科、安川电机、德国库卡和瑞士ABB四家企业的销量就占到全球的半数以上。除了刚才提到的两家日本企业外,日本还有川崎重工业、三菱电机、不二越这些中坚力量,完全称得上是机器人强国。

然而,2016年发生的一件事大大改变了这一势力分布图。中国家电巨头美的集团收购了德国库卡。表面上看,此次收购的目的是要将库卡的工业机器人用于美的的家电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

但美的对库卡的收购也透露出基于发展本国机器人产业的中国政府的意图。中国政府将工业机器人列为十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需求,但是控制机器人动作的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研发没能如期推进,尚未成长起具有实力的企业。所以购买外资的技术也是业内根深蒂固的想法。

以收购库卡为契机,日欧企业对于已经被纳入中国资本的库卡将会扩大在华的市场份额提高了警惕。但在两年后的今天,美的与库卡并未产生巨大的协同效益。

日本的优势在于,四强中只有发那科和安川电机能够自主生产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按照瑞穗银行产业调查部的吉田树矢所说,不仅是产品品质,日本在售后和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上也超过中国。日本企业有必要进一步锤炼自己已有的优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