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的机器人公司,仍然在技术含金量的下游

机器人

533人已加入

描述

中国工业从制造到“智造”仍然任重道远。以工业机器人制造来说,需形成一个全产业链才能真正通过技术创新营造竞争优势。

——甘 洁

副院长,科技创新和创业

采 访 | 徐劲聪

“国内第一的机器人公司,仍然在技术含金量的下游”

要理解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产业现状和在全球的地位,首先需要了解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条。

“机器人制造主要分为核心零部件、整机组装和系统集成三个环节,其技术含金量是递减的。目前在技术含量最高的核心零部件环节中国的机器人技术还非常薄弱,核心部件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刚刚有所改变。”

中国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在2009年大概是32万,到2012年小批量生产时是25万,这比日本安川机器人贵出了近50%,根本无法竞争,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就是核心零部件都需要从日本进口,而日本卖给国内公司的零件报价是卖给本国企业的三倍。

“过去我们能够进行逆向研发,是由我们国家一些特殊条件决定的,比如说最重要的两点,市场太大和资源太便宜。”

过去我们的套路是先山寨,比如冰箱彩电,拆了依葫芦画瓢造一个,虽然质量差但胜在便宜能用,依靠庞大的市场,有了产量赚了钱再反哺研发。

但这一套在机器人制造上玩不转了,因为人力在机器人制造成本中并不占大头,而占大头的核心零配件又完全依赖进口,这样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就不复存在。我们制造的机器人比国外的贵,质量还没有国外的好,这样一来当然没有市场,也就更谈不上赚钱来反哺研发。

相比“山寨时代”,当前中国企业的资金实力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企业已经有能力收购外国的百年技术公司,例如去年美的并购“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德国KUKA集团。

收购机器人公司来使用成熟的装备,或做一些合作开发,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先进技术,但核心技术依然没有共享给我们。

“要真正实现中国‘智造’,还是得由中国企业自己‘正向创新’。”

“光靠BAT撑不起中国经济”

一边是热火朝天、造就了数个巨型企业的互联网,一边是萎靡不振的制造业产业,为何选择后者?因为,光靠BAT撑不起中国经济。

数据显示,BAT的盈利总和与整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比例是1:4,市值按A股估值水平比例是1:2,而在美国类比三大互联网巨头的比例则分别是1:15和1:10。

这种比例并不是好事,意味着中国的制造业相对来说十分疲弱。然而,包括BAT在内很多互联网企业也要依赖制造业才能有好的发展。

“BAT三家里,腾讯一半收入来自游戏,需要硬件设备支撑,百度主要的广告业务,客户多是产业企业,还有阿里的电商业务,上面的商品大多也都是制造业的产能”。

从《中国产业经济季度报告》(注:报告内容可详见今日二条推送)调查情况来看,尽管今年的GDP增速有所回升,产业经济的整体情况依然没有好转,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成本持续上升,投资仍然极度疲软,进行扩张性投资的企业只占2%。

我国制造业要实现复苏,必须要掌握核心技术,降低人力成本。

“很多原来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已经在外移,现在越南相同水平的产业工人工资只要800人民币,而深圳这边已经到了3000,所以人工转自动化是大势所趋。”

“在讨论工业机器人的时候经常会被问到产业工人将何去何从的问题,在我看来,难道产业工人一直有活干但一直只有800月薪就是幸福吗?我觉得不是,未来产业工人可以升级,可以去追求全民富裕。”

短周期、投赛道,为什么硬件技术创新不能玩?

在硬件技术创新领域,技术创新有周期长、成本高,需要产业链资源支持等特点,而对于这些特点,目前创新者和投资人都存在准备不足。

一方面,过去技术创新多发生在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中,工程师在研发时大多对市场需求欠考虑,很多创新无法市场化,导致了创新浪费。

另一方面,投资人常常以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思维来套技术创新,出现了缺乏耐心、投赛道、错判技术含金量等误区。

“硬件领域很难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而没有赢家通吃赌赛道就没有意义。”

“还有一些投资人觉得技术创新可以像前几年投互联网一样,一年就可以从无到有,卖给下家了,这是不可能的。像大疆,从2006年开始做,一直到2014年都是默默无闻的状态,期间有8年的技术积累。”

“其实也并不是说创新就一定要创业,作为技术创新来说,很多时候要求的资源多,短期可见的回报少,风投等不了。而在机构、大企业中就相对有保证。当然过去有很多大企业在创新激励上不灵活,高层不愿意分股权给技术创新者,所以引发一些人出来创业,但这也不是必然的。

事实上最近就有很多企业跟我接触,希望可以内部培养技术创新。总之,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做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并且给技术创新者以合理的回报”。

中国工业从制造到“智造”仍然任重道远。以工业机器人制造来说,必须要形成一个全产业链才能把成本降下来,真正通过技术创新营造竞争优势。

我们想形成高端制造产业集群要做好长期的打算,至少要一代人的时间才能赶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