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说
在成立整整 10 年之后,Uber 终于实现了 IPO,但开局有些苦涩。
美国时间 5 月 10 日,网约车车鼻祖 Uber 在纽交所以 UBER 的代码正式上市。上午 11 点 50 分,Uber 开盘报 42 美元,较 45 美元发行价下跌超 6%,后股价跌幅一度达到 8.8%。虽盘中跌幅有所收窄,但一直未达到 45 美元。最终,Uber 首日报收 41.57 美元,跌幅 7.62%。据彭博社统计,截至收盘,Uber 市值跌至 697 亿美元,较去年最后私募融资时的估值 760 亿美元有明显缩水。
在上市前一天,Uber 确定了 IPO 发行价为 45 美元,募集资金 81 亿美元。财经媒体 CNBC 指出,这一发行价代表 Uber 估值接近 754 亿美元,承销商充分行权后的估值为 824 亿美元。这一估值明显小于去年其 IPO 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暗示的 1200 亿美元。
不过 81 亿美元的融资规模依然让其成为今年以来美股最大规模的 IPO,也是 2014 年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美股 IPO。
在 Lyft 上市之时,不少分析认为,Lyft 上市可能为将要上市的超大型初创公司打下前站,尤其是 Uber、滴滴出行等同一模式的出行公司,Lyft 的上市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者刺探了资本市场的价格。
作为 Uber 在美国的最大竞争对手,Lyft 自 3 月底上市以来,目前股价已经跌去 29%。如今,Uber 以低于此前预期的价格进行上市,也印证了这一分析。
对此,Uber 首席执行官 Dara Khosrowshahi 在上市首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Lyft 上市后的股价表现“让我们更加保守。”而 Uber 首席财务官 Nelson Chai 在公司 IPO 后接受美国财经媒体 CNBC 采访时表示“这是艰难的一天”。
三年亏掉 34 亿美元,今年继续扩大
在过去三年时间里,Uber 作为非上市公司披露了部分财务数据,而在此次 IPO 前,Uber 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的招股书则详细披露了其营收、用户数和股权结构等关键信息。
截止 2018 年 12 月 31 日,Uber 总资产为 239.88 亿美元,其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额为 64.06 亿美元,而公司总负债达 171.96 亿美元。
Uber 的主要业务组成为:网约车、外卖、货运、Uber for Business 业务、无人驾驶汽车、金融产品业务及其他技术服务。
现阶段,Uber 的营收主要来源为网约车、外卖和其他业务。
其中网约车项目是 Uber 的核心,2018 年网约车业务为公司带来 91.8 亿美元收入,占比超过 80%。Uber 的外卖收益涨幅较快,2018 年,Uber 外卖业务收益为 15 亿美元,较 2017 年上涨 149%。
作为曾经“不赚钱”公司的代表,招股书显示 Uber 在 2016-2018 的三年时间中共亏损了 34 亿美元。其中,2016 年营业收入 38.45 亿美元,净亏损 3.7 亿美元;2017 年营业收入 79.32 亿美元,净亏损 40.33 亿美元;2018 年营业收入 112.7 亿美元,实现了首次盈利,净利润为 9.97 亿美元。需要注意的是,2018 年,公司出售了在俄罗斯与东南亚的部分业务和投资,这部分收入为总营收贡献了 36.8 亿美元,成为 2018 年盈利的关键。
在接受 CNBC 采访时,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 表示,他计划 2019 年该公司亏损将达到顶峰。近日,Lyft 在上市后的第一份财报中也同样表示,2019 年将是该公司大幅亏损的一年。
研发投入方面,自动驾驶是大头。
招股书显示,过去 3 年时间里,Uber 研发费用一直保持在支出的 10% 左右。2016-2018 年的总研发支出分别为:8.6 亿美元、12 亿美元、15 亿美元。
(来源: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为研发包括无人驾驶在内的前沿技术,Uber 于 2015 年成立了 Advanced Technologies Goup(ATG),并持续投入了大量研发费用。2018 年,Uber 在 ATG 以及其他技术研发上的支出达到 4.57 亿美元,占全年研发支出 30% 左右。
下一个泡沫近了吗?
作为 2019 年规模最大 IPO,尽管发行价格不及此前预估,但近 700 亿的市值证明 Uber 依然是一艘庞大的商业巨轮。
盈利问题自然也是外界关心和质疑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网约车业务增速放缓、竞争对手 Lyft 来势汹汹,同时无人驾驶业务商用遥遥无期的情况下。
(来源:纽约时报)
根据纽约时报报道,在公司亏损的情况下进行 IPO 上市是一个相当常规的情况,数据指出,从 1995 年以来,各大互联网、科技公司中,Uber 在 IPO 前的亏损幅度是最大的,紧随其后的则是同样依靠网约车起家的 Lyft。
随着后续 Slack、WeWork 和 Palantir 等独角兽公司可能也选择在今年上市,再加上之前的 Lyft 和 Pinterest,科技独角兽公司集中上市的场景不禁让人想起 2000 年的那一场互联网泡沫。时隔 20 年,科技公司集中上市的 2019 年是否存在泡沫破裂的风险?这是一个讨论已久的问题。
不过相比之下,近两年加入到 IPO 热潮中的科技公司要“成熟”得多。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对 1995 年以后上市的数十家科技公司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从 1995 到 2005 的十年时间里,亚马逊、网景、Pets.com 以及 Google 等公司在上市前平均成立时间仅为 3 年。
从 2010 到 2017 年,科技公司上市前到平均成立时间延长到了 10 年,这其中包括特斯拉、Facebook、Twitter 等。
(来源:纽约时报)
在近两年上市的公司里,上市前公司成立的平均时间达到了 11 年,比互联网先驱们的时间多了近 3 倍。这也表明,在今年出现的 IPO 热潮中,科技公司在上市前能有更加充分的准备时间。
虽然在追求业务高速扩张的驱动下,多数公司在 IPO 前都未能实现盈利,但非上市公司能够避开广大投资者的干扰,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业务和技术上,建立公司更加长期的商业模式。同时,非上市公司能够避开上市带来的更加严格的法规监管。
根据 CB Insight 的一份统计数据,2019 年在美国上市的科技公司平均市值约为 96 亿美元,他们的市值总和在今年年底有望突破 1500 以美元。
不过,后续的科技公司在上市时可能难以避开股价低迷的阵痛。前有 Lyft 作为今年独角兽公司上市的排头兵,不到一个半月时间里市值已缩水近 3 成。如今又有 Uber 以接近招股区间底部的价格上市,这种保守做法不仅没能带来股价上涨,反而继续暴跌。
再看看 Slack、WeWork、Palantir 这三家准备在亏损中上市的独角兽公司,若后续 Uber 无法扭转颓势,股价低迷的阴影恐将难以避免地蔓延到它们头上。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