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IoT是5G的先行者将向5G mMTC长期演进

物联网

776人已加入

描述

NB-IoT诞生以来,受到各方讨论。但有这么一群人沉下心,深入水表、电动车、白电等行业,探索NB-IoT应用落地,取得不少成绩。随着产业链成熟,NB-IoT从政策驱动走向商业驱动,未来可期。

现阶段5G开启,需要运营商大量投入。5G业务三大场景之一就是大连接(mMTC),也是NB-IoT技术现实的方向。业界好奇,运营商现阶段对基于NB-IoT的大量投入,能否在5G时代得到延续和保护?

在从5月17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的“2019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上,华为中国区IoT业务部部长张海表示:“NB-IoT是5G先行者,将向5G mMTC长期演进。”

截至今年4月,NB-IoT连接数已经超过4500万。从连接数上看,NB-IoT用1年走完GSM M2M连接6年走过的路。NB-IoT模组价格也已接近GSM,奠定产业规模发展基础。

NB-IoT是5G先行者

“大家都在谈5G。谈5G必须谈能力,谈场景。”张海表示。要知道,5G是包括了三大场景业务,分别是eMBB(高带宽)、mMTC(大连接)、uRLLC(低时延)。

随着相关标准的成熟,5G eMBB业务得到运营商5G建网初期的重视。这也导致业界谈及5G时,更多关注的是eMBB场景业务,比如大家熟知的AR/VR、4K、8K视频等。

除了eMBB场景外,业界比较熟知的就是大连接场景,包括智慧城市、智慧家庭的诸多连接。目前,运营商已经通过NB-IoT发力大连接场景。

中国移动发布了智慧城市整体战略。中国电信发布基于NB-IoT技术的智慧城市、智慧建筑解决方案,并在世园会部署,让垃圾桶、井盖、路灯、电瓶车、烟感等都连接入网。

在2018年的标准会议上,与会各方代表明确,NB-IoT实现5G大连接场景的关键技术。张海也表示:“在未来五年时间里,NB-IoT将是5G面向大连接场景最合适的技术。”

为什么张海这样肯定呢?因为NB-IoT这一年的发展给业界信心。据了解,目前全球已有78个NB-IoT网络实现商用,全球模组种类数已超100个,成为全球应用最广的物联技术之一。

另据统计,NB-IoT用户增长迅速,在过去一年连接数已超4500万,是GSM过去六年的总和。张海充满信心地表示:“2019年年底,NB-IoT用户数必将过亿。”

NB-IoT

NB-IoT连接数之所以能快速发展,除了自身技术能力优势外,还在于NB-IoT模组价格在快速下降。据了解,截至目前NB-IoT模组价格已经从2年前的近200元,下降到22元以下,基本已接近GSM价格。张海预计,NB-IoT模组价格2019年将与2G持平。

NB-IoT

谈到这里,张海分享了去年在美国运营商物联网市场发生的“龙虎斗”故事,印证NB-IoT春天到来。众所周知,LoRa这个低功耗广域网络技术起源于美国,与NB-IoT存在竞争关系。美国最初发展物联网,选择部署LoRa、eMTC技术,而不是NB-IoT。

但随着NB-IoT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技术和产业方面的优势不断显现,在美国成功翻盘,战胜LoRa获得美国Verizon、T-Mobile、AT&T、Sprint等四大运营商新的青睐——四家运营商均在美国全国开通NB-IoT网络。这也带动中国的NB-IoT模组和解决方案厂商进入美国市场,满足行业需要。

NB-IoT进入“裂变”期

在5G初期,NB-IoT行业发展迅猛,进入“裂变”期,未来空间巨大。因为除了技术与价格因素,NB-IoT还在应用发展、标准演进、芯片升级以及政策支持方面,表现出强大优势。

首先,在应用方面,NB-IoT应用正走向大规模商用。在2017年到2018年期间,华为与运营商共同打造了智能水表、智能气表、电动车追踪、烟感探测器、白色家电五大场景,均取得出色成绩。

据张海介绍,智能水表到目前已经实现整体百万以上的发货量,让泄漏率从20%降低到10%,仅鹰潭每年节水超200万吨;智能气表在广州已经实现接近30多万的落地数,某燃气公司在2018年实现NB气表销售超百万个;NB-IoT电动车仅在郑州发展了300万辆,潜在市场空间超3亿辆;NB-IoT烟感探测器,发货200万个,为古建筑、重要场所及九小场所提供安全保障。

特别是在白电方面,华为与海尔合作,通过大规模使用NB-IoT技术,在校园推动共享空调等模式,实现家电插电即联网,家电联网率由15%上升到99%,故障率从10%降低到1%、更重要的是因为NB-IoT的稳定连接,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因为NB-IoT使得空调这样的小额资产可以被监控,从而获得金融公司的贷款,使得共享空调更快进入校园。

在海外市场,NB-IoT技术同样保持高速发展。据张海介绍,泰国的摩托车监控、挪威的羊联网、韩国的气表以及在西班牙的智慧门锁以及德国的智能停车,都实现了规模商用。

其次,NB-IoT标准与时俱进。NB-IoT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据了解,在2016、2017年部署和商用时,NB-IoT使用的是R13版本,由于当时标准的速率比较低,更多的是面向水表、气表等场景。

到了R14标准时,NB-IoT上下行速率已经达到100Kbps以上,完全与现在的GPRS的通讯速率相匹配,对业务连续性有了大幅提升,其中移动性提升到80公里每小时,能更好满足电动自行车管理、金融贷款汽车等资产跟踪等场景。

“据统计,基于2G的金融资产跟踪场景,去年在淡季时相关产品实现了100多万出货量,旺季更是达到500万甚至1000万的出货量。”张海表示,在与合作伙伴沟通后,在同样的上报频次下,NB-IoT的省电特性帮助这些跟踪器降低电池规格,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面向未来的R15标准,能够支持的移动性更高、时延更低,使得NB-IoT行业全面替换现在的2G物联网成为必然选择。

再次,多家芯片厂商提供持续支撑。张海以华为为例介绍,早在2016年,华为就推出了基于3GPP R13标准的第一款NB-IoT商用芯片组Boudica 120;此后在2018年,华为推出了基于3GPP R14标准的完整的NB-IoT芯片组Boudica 150,相比此前的芯片组,Boudica 150的功能更强、功耗更低。

在2020年,华为将推出基于3GPP R14 / 15标准的更先进的Boudica 200。该芯片组将集更加整合、更多功能、更安全、更开放的特点于一身。张海还分享了一个好消息:“NB芯片到boudica200时,帮助产品的综合成本进一步降低,真正实现万物互联成本大幅降低。”

最后,国家政策持续支持NB-IoT。我国看重NB-IoT的发展,所以在今年4月连续发布国家标准,分别是面向智能气表的《基于窄带物联网(NB-IoT)技术的智能燃气抄表系统》,及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面向智能水表的行业标准《物联网水表》公告。

工信部、国资委2019年5月8日发布利好政策,推动移动物联网应用蓬勃发展。该政策明确指出面向物流等移动物联网应用需求,进一步升级NB-IoT网络能力,持续完善NB-IoT网络覆盖。建立移动物联网发展监测体系,促进各地NB-IoT应用和产业发展。组织NB-IoT优秀应用案例征集活动,推广典型应用,为创业者、运营商、各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这里也提出一个倡议,运营商、厂家、行业媒体等,都要把国家的政策方针进行广泛宣传,帮助政府、行业在物联网转型项目中,正确选择物联网技术。

更多行业如电动车、门锁、白电等将明确支持NB-IoT为物联首选技术,所以可以预见2019年NB-IoT必将迎来亿级连接数时代。

NB-IoT业务场景由2B向2C延展

熟悉物联网市场的朋友会发现,NB-IoT产业发展已从原来政策驱动,逐渐向垂直行业需求驱动发展。NB-IoT业务场景也更多地从2B(企业)发展到2C(消费者),运营商、垂直行业以及设备商都在向2C拓展。比如华为与海尔等在NB-IoT领域的合作业务,主要面向消费者用户。

张海列举了几个消费物联网的案例。其一是NB-IoT与水的不解之缘。在2014年、2015年、2016年台风季时,福建多城市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内涝。从2017年开始,通过建设智慧大脑,福建将NB-IoT技术用于水位监控及井盖监控后,能够及时对内涝进行处理,使得福建雨季再无内涝出现。

其二是NB-IoT与电动车的情缘。由于我国是电动车大国,目前全国有3亿辆电动自行车,存在难于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高一低”。其中“三高”指盗窃率高、火灾率高、交通事故参与度高,“一低”指丢车后破案率低。NB-IoT很好解决了这些问题。以郑州为例,电动车升级连接到NB-IoT网络后,失窃后破案率由之前的10%上升到现在的78%。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前还有很多城市还在考虑使用RFID方案进行电动自行车管理。郑州项目中,通过测试验证,NB-IoT在功能、性能、综合成本等角度都远超RFID,最终获得郑州市公安局的青睐。

此外,NB-IoT智能跟踪器、健康监测、智能家居等领域都实现高速发展。华为也在积极参与,推出HiLink + NB-IoT方案,借助4亿存量华为手机的入口,帮助智能家居厂家提升用户触达能力,避免买一个家电装一个APP的问题。并推进空调和洗衣机清洗、空气和水的净化器耗材更换等服务,实现多方受益的商业模式,快速使能智能家居。

整体看,NB-IoT业务上量引爆点已来,因为NB-IoT已经拥有了更好的网络(99.6%的覆盖率)、更低的模组价格(低于22元)以及更多的新业务需求(更多行业自发孵化需求,进入自生长模式)。

NB-IoT的良好发展势头,提前帮助5G在垂直行业探路,未来在5G大规模商用后,NB-IoT也将逐步演进,成为支撑5G mMTC场景业务的关键支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