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机器人的春天或将到来

机器人

533人已加入

描述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分类,机器人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其中,服务机器人涵盖了个人/家庭机器人、专业机器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副院长丁宁则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他认为工业机器人之外,服务机器人包括三大类:专用服务的特种机器人、公共服务的机器人、用于个人以及家用的机器人。

以工业机器人为例,在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36.33万台,与2016年的30.87万台同比增长17.7%。业内普遍认为,当下的工业机器人发展已经非常成熟。

仿人手臂的工业机器人之所以成熟,是因为作业任务明确、稳准快、作业环境封闭可靠、能源供给持续可靠等因素。然而尽管如此,就在这个月的4号,协作机器人先驱,美国知名机器人企业Rethink Robotics宣布倒闭关门。

套用一位业内专家的解释:当前的机器人问题依然很多,一是运行的稳定性,目前故障率较高,识别感知受外界自然条件和设备设计制约;日常维护保养不便,大部分问题还需要厂家技术人员;三是内网通信和PMS互通没有解决;四是非接触式检测手段有限,目前还停留在四年前。

相比之下,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更为复杂,整体环境较之工业场景也颇为松散,多种因素交织下,让服务机器人的商业化显得“扑朔迷离”。

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在视频中运动灵活,秒杀众多机器人同伴,但从实际应用来看,成本高、维修难、能耗大、噪音强……最终让这些“跑酷能手”颇为鸡肋。当然,波士顿动力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包括其绝策算法、贝叶斯分析能力、机器视觉解决方案等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商业潜能是让人信服的。

“卖给谁?”问题的背后,服务机器人企业要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在已有市场里获得客户,更多的还要寻求应用新场景,寻求新客户、新机遇。

以特种机器人为例,它虽然满足了城市的运维以及一些突发情况的应急,但是标准化依然是关键,而标准化的背后就是大规模应用的考验。

在机器人产业一向独领风骚的日本,他们也在用“试验田”的形式去关注机器人在公共服务场景下的应用,对于日本本土的机器人企业来说,市场规模依然是瓶颈。日本国立先进工业科技研究院研究员野田五十树表示,他们提出一个方案——两面性技术,一个技术使用在多个领域。以灾害机器人为例,它的市场商业化是比较单一的,但是当它和建筑、灾害、巡检等功用三合一的时候,就是另一番情景了。

在灾害事故多发的日本,灾害机器人在平日里负责检查和维修房屋桥梁,一旦灾害发生,其将投入救灾中。

用艾米机器人创始人兼CEO李方友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模块化”设计。于服务机器人而言,模块化设计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商业价值,于服务机器人企业而言,“一种技术/产品多个用途”打法意味着产品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大落地和商业化实现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高峰william hill官网 发布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在商业化方向上,却给出了一个颇让人意外的结论。《服务机器人(生产方VS用户)市场调查问卷》的调查显示,生产者与用户之间在某些方面的需求和供给出现了很大的落差。比如这个对机器人的需求,鉴于独生子女、老龄化等,很多机器人企业认为这里将是一块巨大的市场,但是从用户的调查结果来看,需求远远低于预期,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反之,在个人娱乐、提升家庭生活便捷等需求上,更加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根据调查结果,仅有63%的用户对服务机器人有一些了解,但是不全面。另外还有选购机器人看重因素、机器人主要功能等多方面的数据,从整体来看,只证明了一件事——在很多方面,机器人企业对用户的把脉并不是很准确,中间是存在误差的。

当然,我们不排除调查可能存在的偏差。但是或许也给企业一个提醒,当他们在寻找商业化应用场景的时候,需要更多理性客观的数据调研,而不是仅仅关注浮在表面的虚热市场大环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