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MCU市场趋势
1. 32位元MCU将成主流
丰富的生态系统资源促进MCU内核高度趋同。随着产品更新换代和新兴应用快速发展,未来32位MCU是市场主流。系统厂商出于自身的研发 效率和管理的需要,将自动选择性价比高和容易获取设计资源的内核。因此既满足厂商上述要求又具有丰富生态系统资源的ARM 系列内核成为32位MCU的主要方向,其优势和市场占有率会越来越大且大者恒大。未来的MCU市场,同质化竞争带来的残酷价格战和产业整合不可避免,并将持续加剧。
2. 低成本、低功耗、高集成、高精度、高稳定性MCU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除了对传统领域现有MCU系列产品进行更新、升级外,未来新兴应用领域如低能耗电机控制、便携式医疗设备、高精度工业仪器控制、特殊工作环境电子控制、精细动力控制等,对产品可靠性、鲁棒性、稳定性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物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动力电池、轨道交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也需要大量低成本、低功耗、高集成、高精度、高稳定性MCU。
3. 整合各种不同功能的MCU成趋势
随着智能设备、物联网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无线RF、传感器、电源管理等搭配MCU成为一种新趋势。高度整合的MCU不仅可以方便客户开发产品,并且可减少印刷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板的占用空间,从而能够降低一部分成本,将来非常具有市场潜力。
4. ARM 核心与专有核心MCU 中短期难分伯仲
从MCU整体发展看,专有核心MCU仍保持着强大竞争优势,两大国际厂商瑞萨和Microchip 还在坚守自己的核心,并未转向开发ARM核心MCU,这是因为专有核心MCU在相关应用领域有长期积累,在软硬件开发和支持都很成熟。
中短期看,专有核心MCU仍会保持增长。但专有核MCU也存在瓶颈,比如很难实现跨领域推广,开发工具成本要比ARM核高,而且支持力度要比ARM核小,二者未来长期发展状况将如何呈现,将有待观察。
五、国产MCU 厂商的机遇
中国需要有自己的MCU,除了谈得最多的信息安全问题,还有生产安全的因素;更为关键的它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向智造大国的引擎,将在物联网大潮中大显身手。
目前ARM基于其完善的生态系统成为了32位市场的主流,本土厂商可以借助ARM成熟的生态链,克服自身在软件和生态系统方面的软肋并大大减小投资,这是本土厂商进入32位MCU市场一个非常好的机遇。 但MCU是个需要长期积累的产业,只有产品稳定,功能、性能以及成本达到最佳平衡,才能最终带给客户的真正价值并立足于市场。
ARM在降低了行业门槛同时,也带来了同质化竞争;对于采用ARM内核本土厂商,必须具备优秀的产品定义能力以形成差异化优势,或者寻求规模优势以降低成本。
MCU已在国内繁荣20多年,主导市场的芯片厂商还是海外企业居多,在通用MCU市场,国外厂商已经耕耘许多年,他们把持平台、工具和有影响力的应用领域。夹缝中生存的本土MCU厂商也在崛起,在中国MCU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MCU 市场相对分散,没有绝对的垄断寡头,面对庞大的市场空间,国内本土厂商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找准产品的开发方向和细分领域,并针对细分领域,完善技术和解决方案。更要高度关注自己的差异化竞争,面对行业利润不断走低,要较早地谋划资本投入计划等,以避免未来惨淡地出局。
电子产品的主战场在中国,这是我们本土MCU厂商的优势。本土MCU厂商在成本、服务、响应速度等方面有较大的竞争优势,更容易与本土企业、市场配合;反应更灵活、快速,沟通更顺畅。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趋缓和***大力扶持国内芯片产业之际,本土MCU厂商要抓住难得的机遇,充分利用有利资源,依靠本土化优势,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通过并购重组,逐步缩小与海外MCU厂商的差距。
希望经过几年的发展,本土MCU厂商逐步积累设计开发经验,产品质量逐渐达到世界级水平,在主流市场中可与一线MCU厂商竞争。
本土MCU厂商前景广阔,一定能在中国产业调整、企业转型及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四、MCU市场趋势
1. 32位元MCU将成主流
丰富的生态系统资源促进MCU内核高度趋同。随着产品更新换代和新兴应用快速发展,未来32位MCU是市场主流。系统厂商出于自身的研发 效率和管理的需要,将自动选择性价比高和容易获取设计资源的内核。因此既满足厂商上述要求又具有丰富生态系统资源的ARM 系列内核成为32位MCU的主要方向,其优势和市场占有率会越来越大且大者恒大。未来的MCU市场,同质化竞争带来的残酷价格战和产业整合不可避免,并将持续加剧。
2. 低成本、低功耗、高集成、高精度、高稳定性MCU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除了对传统领域现有MCU系列产品进行更新、升级外,未来新兴应用领域如低能耗电机控制、便携式医疗设备、高精度工业仪器控制、特殊工作环境电子控制、精细动力控制等,对产品可靠性、鲁棒性、稳定性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物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动力电池、轨道交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也需要大量低成本、低功耗、高集成、高精度、高稳定性MCU。
3. 整合各种不同功能的MCU成趋势
随着智能设备、物联网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无线RF、传感器、电源管理等搭配MCU成为一种新趋势。高度整合的MCU不仅可以方便客户开发产品,并且可减少印刷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板的占用空间,从而能够降低一部分成本,将来非常具有市场潜力。
4. ARM 核心与专有核心MCU 中短期难分伯仲
从MCU整体发展看,专有核心MCU仍保持着强大竞争优势,两大国际厂商瑞萨和Microchip 还在坚守自己的核心,并未转向开发ARM核心MCU,这是因为专有核心MCU在相关应用领域有长期积累,在软硬件开发和支持都很成熟。
中短期看,专有核心MCU仍会保持增长。但专有核MCU也存在瓶颈,比如很难实现跨领域推广,开发工具成本要比ARM核高,而且支持力度要比ARM核小,二者未来长期发展状况将如何呈现,将有待观察。
五、国产MCU 厂商的机遇
中国需要有自己的MCU,除了谈得最多的信息安全问题,还有生产安全的因素;更为关键的它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向智造大国的引擎,将在物联网大潮中大显身手。
目前ARM基于其完善的生态系统成为了32位市场的主流,本土厂商可以借助ARM成熟的生态链,克服自身在软件和生态系统方面的软肋并大大减小投资,这是本土厂商进入32位MCU市场一个非常好的机遇。 但MCU是个需要长期积累的产业,只有产品稳定,功能、性能以及成本达到最佳平衡,才能最终带给客户的真正价值并立足于市场。
ARM在降低了行业门槛同时,也带来了同质化竞争;对于采用ARM内核本土厂商,必须具备优秀的产品定义能力以形成差异化优势,或者寻求规模优势以降低成本。
MCU已在国内繁荣20多年,主导市场的芯片厂商还是海外企业居多,在通用MCU市场,国外厂商已经耕耘许多年,他们把持平台、工具和有影响力的应用领域。夹缝中生存的本土MCU厂商也在崛起,在中国MCU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MCU 市场相对分散,没有绝对的垄断寡头,面对庞大的市场空间,国内本土厂商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找准产品的开发方向和细分领域,并针对细分领域,完善技术和解决方案。更要高度关注自己的差异化竞争,面对行业利润不断走低,要较早地谋划资本投入计划等,以避免未来惨淡地出局。
电子产品的主战场在中国,这是我们本土MCU厂商的优势。本土MCU厂商在成本、服务、响应速度等方面有较大的竞争优势,更容易与本土企业、市场配合;反应更灵活、快速,沟通更顺畅。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趋缓和***大力扶持国内芯片产业之际,本土MCU厂商要抓住难得的机遇,充分利用有利资源,依靠本土化优势,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通过并购重组,逐步缩小与海外MCU厂商的差距。
希望经过几年的发展,本土MCU厂商逐步积累设计开发经验,产品质量逐渐达到世界级水平,在主流市场中可与一线MCU厂商竞争。
本土MCU厂商前景广阔,一定能在中国产业调整、企业转型及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