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芯片拓扑结构:多核互联的艺术
继续深入《算力芯片》一书,第5-6章探讨了芯片拓扑结构与经典CPU芯片。阅读这两章时,我联想起古希腊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名言:"建筑应当具备坚固、实用、美观三要素。"在芯片设计领域,这三个要素也同样重要——拓扑结构的可靠性(坚固)、数据传输效率(实用)以及架构的优雅(美观)。环形拓扑结构是一个绝佳范例。在这种设计中,处理单元像古罗马斗兽场般环形排列,每个单元只与相邻两个单元直接相连。这种设计虽简约,却蕴含深刻的工程智慧。它既保证了数据传输路径的冗余性,又将互联复杂度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环形拓扑在2005年AMD推出的X1000系列GPU中得到了创新应用,通过环形总线系统来管理缓存并隐藏延迟,这种设计为后来的高性能GPU架构奠定了重要基础。
2 神威太湖之光:中国超算的里程碑
SW26010处理器的设计哲学令人着迷,它像一位精于算计的围棋大师,用平衡的布局谋求整体最优。每个SW26010芯片包含4个核心组(CG),每组配备1个管理处理单元和64个计算处理单元。这种设计酷似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一主多从"布局 。MPE如同园林主体建筑,统筹全局;64个CPE则如同点缀其间的亭台楼阁,各司其职又协同运作。这种巧妙的设计使神威太湖之光在2016年夺得全球超算第一,创下了93.01PFLOPS的持续算力,而其能效比更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6GFLOPS/W。
3 处理器性能的未来与思考
随着阅读深入,我发现这两章内容与前4章的CPU微架构知识自然衔接,又为后续GPU和NPU架构的学习搭建了认知框架。书中详细介绍了CPE的存储结构设计 。每个CPE配备64KB的Scratch-Pad Memory(SPM),这种特殊的高速存储器不同于传统缓存,它的访问延迟固定且可预测。这让我想到了古代记忆术中的"宫殿法",每个记忆位置都有其固定且明确的用途。这种设计思路在当代AI芯片设计中仍具启发意义——在追求极限性能的同时,如何平衡确定性与灵活性成为关键命题。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在芯片设计领域似乎也有所体现——我们无法同时获得最优的延迟、带宽、功耗和可编程性,永远需要在各个目标间寻找最佳平衡点。这种思考引发了我对未来芯片架构演进的深入思考:是否会出现全新的拓扑结构?SPM这类非Cache存储方案是否会在特定应用场景下得到更广泛应用?芯片设计的下一个突破点又在何处?带着这些问题,我期待在后续章节中寻找答案。
更多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