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Q刻录技术:WOPC
光存储媒体记录数据的方式也许大家早有耳闻,采用一定功率的激光照射盘片,使盘片表面的材质发生变化,形成记录信息的凹坑pit和平台 land,这样我们要保存的数据就刻录在盘片上了。CD与DVD的记录原理是相同的,但是在实现中两者有者很多不同之处,其中较重要的是激光波长与轨道间距两部分。
CD读取/刻录方式采用780nm波长的激光,轨道间距为1.6微米,其记录信息的Pit与Land如下图所示
DVD读取/刻录方式采用了650nm波长的激光,轨道间距为0.74微米,其记录信息的Pit与Land如下图所示
可见同样是作数据记录,但是DVD的盘片表面的Pit与Land相对CD要紧密很多。为了刻录高品质的盘片,在整个过程中保证正确的写入功率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刻录倍速的提升,要保持刻录品质,提高pit或land记录信息的精确性,如果没有单独针对不同的写入速度设置写入功率,很难保证DVD刻录时稳定的写入品质。
WOPC技术会在刻录过程中实时进行功率调整。当您使用CDSpeed等测试软件监测机台运行状况时,您就可以看到WOPC运行的影子。下面两幅DVD+R写入曲线图就是WOPC运行时的测试曲线
图1. 8x DVD+R 采用WOPC技术的写入过程
图2. 4x DVD+R 采用WOPC技术的写入过程
曲线波动的主要原因:测试软件监测机台状况需检测采样刻录机工作信号,而这些信号会因为WOPC的实时运行而出现暂时性波动,测试软件本身无法将此信号显示在图线上所致,这也是在CD-Speed测试环境下,曲线会出现波动的原因。
使用MKM DVD+R盘片进行4X实际写入测试,采用WOPC技术的前后对比结果,请见图3和图4。
图3. 不采用 WOPC技术
图4. 采用 WOPC技术.
请参见表1刻录过程中使用WOPC技术与不使用的关键参数参考值,很明显使用WOPC技术的状况要好很多。图3、图4是两次的测试过程中记录数据。
图中参数说明:
POF:相当于CD部分的 CU,出现Ureadable 无法纠正错误的次数
PI Sum 8:相当与CD的C1,也即出现可以纠正错误的次数
DC Jitter:表示刻录品质的参数,其值控制在接近9的范围内刻录品质较佳
Table 1.前后采用WOPC技术的参数比照表:
Parameter Without |
Without WOPC |
With WOPC |
Standard Value |
POF (Cu) |
1 |
0 |
= 0 |
PI |
Sum 8(C1) |
1664 |
62 < 280 |
DC |
Jitter 9.38 (max.32.99) |
8.83 (max. 9.91) |
< 9.0 |
更多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