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行业新闻
华为P10手机事件被媒体炒作了很久。这款手机在3月份国内发布,在随后一个月时间里,P10手机被爆出疏油层和闪存混用等问题。问题核心就两个:一是P10早期发货一些机子没有涂疏油层;二是报道P10系列采用了不同规格内存,造成跑分成绩差异很大。
华为消费者BG CEO余承东迅速在微博上发表了对上述问题的回应,但网友并不满意。其后,华为mate9海外宣传页面删去了对闪存宣传,结果被网友发现了,还牵连出对mate 9的质疑。
从整个事件看,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失败的公关事件。华为P10并未发生像三星手机“爆炸门”那样的大问题,也不影响手机整体性能和用户体验,为何被推倒舆论的风口浪尖至今仍然陷入被动呢?
不可否认,手机行业的竞争烈度在增大,未免有水军和竞争对手的暗中推波助燃以及肆意煽动抹黑。商业的不确定性本身就包涵竞争的波浪诡谲和残酷压力。但复盘P10事件本身,就没有合适妥当的应对方略么?
有的。回到“以客户为中心”,至少并不难处理。比如,如果当初不是急于澄清,而是真诚道歉,并声明:早期购买P10手机的用户如果觉得闪存影响了用户体验,华为将给予用户2017-2019年度mate系列、P系列手机优先购买权,并根据用户购买P10的数量给予每台手机100-200元优惠券补偿。
当然这个举措有事后诸葛亮之嫌,但至少态度是真诚的。
公关能力的短板是华为手机要迈过的第一道坎。公关的本质在于客户永远是对的。公关能力的不足本质上反映出华为对消费者心理研究的严重不足。
消费者害怕不同、消费者喜欢占便宜、消费者需要承诺保障……如果说在管理上,华为成功的关键是尊重管理常识、注重人性的管理,那么在消费产品领域,更应该尊重消费心理、敬畏人性。
缺乏消费心理研究也反映在华为产品领域,这并非否认华为的高技术积累和良好的产品质量,但已经影响到消费者心理。仅举几个简单例子:
譬如说P9手机。当P9手机刚面世时,价位在3000+左右,在2016年初这已经是高端机的定位了。随后华为又推出了P9 青春版,即P9 lite,外形几乎和P9差不多,定价在1500左右。这样的定位让购买P9的消费者情何以堪?对于P9的用户而言,手机的商家推出了一款一模一样的山寨机型,谁愿意?这样的做法显然给P9用户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值,至少是内伤。
2、华为MATE 9推出的保时捷定制版,售价8999元,拥有非常惊艳和豪气的黑色系。可是时隔不久,华为推出了一款MATE 9 黑色版。同样的错误,华为手机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奢豪定位者,本身在其稀缺性。MATE9 出的黑色系和保时捷定制版外形十分酷似,这怎么能让保时捷版的高端用户感觉与众不同,超凡脱俗呢?估计保时捷用户又感觉被队友山寨了一回,而且伤害值不止一点点!
似乎上述趋势在华为和荣耀系列机型里蔓延。如华为针对年轻女性用户开发的NOVA手机,后来又推出NOVA青春版;华为畅享系列有5s66s7 Plus;华为G9系列有G9 Plus青春版。荣耀系列有荣耀8V8NOTE8青春版系列,还有荣耀Magic;荣耀畅玩55A5B5X5+系列。个中机型的区别谁能搞清楚,一头雾水啊!
不可否认,机海战术初期为华为手机的市场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如今机海战术是否面临边际效益递减的局面?是否需要优化和改良?
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泛滥的机海已经让消费者根本无法识别除MATE系列和P系列的华为手机还有什么区别,甚至连专卖店导购员也说不清楚品牌区隔,这就增加了营销的难度和品牌的辨识度。其次,随着手机技术、功能的日趋成熟以及厂商的同质化竞争,消费者换机频率正在降低,换机周期从1年左右延长到2年甚至更长,不受控制的机海战术将带来更高库存风险。
华为手机需要机海战术,更需要集约化的机海战术!这就要求:
1、完成品牌定位和区隔。核心要解决两个问题:华为品牌代表高端手机么?荣耀又代表低端需求?荣耀Magic,v9等价位都不低。如何划分和调整,都要思考与调整。
2、识别伪需求和弱需求,强化强需求的功能和配置。譬如说,1)防水是个伪需求。即使手机具有防水功能,绝大部分消费者不会把好几千元的手机泡在水中。2)小屏幕不会是高端机型的主流需求。因为现在的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观看视频的高频入口,人们对手机视频高需求带来视觉体验上的高要求,显然大屏幕效果更好。高端手机的屏幕5.6和5.9英寸两个尺寸有可能最合适。因此,P10手机整体销量很可能不如P10 PLUS。3)P10苹果绿不会是一个畅销机型。原因在于苹果绿对年轻女性而言显得稚嫩和青涩,品牌联想也不够好,苹果绿容易联想到歌曲《小苹果》,小苹果则容易与广场舞相联系,年轻女性会愿意买的手机有广场舞的感觉么?除非她是渴望年轻的大妈。4)极光蓝、魅海蓝比托帕蓝、钻雕蓝能赢得更多用户,原因在于前者感觉比后者看起来更酷一些。5)蓝牙运动耳机的配置日趋成熟,手机将向无耳机方向发展。但苹果的AirPod耳机绝非方向,因为体验太差,远不如蓝牙运动耳机来得靠谱。
3、优化产品开发节奏。华为新机型推出频率远比同行密集,无论对比OPPOVIVO还是苹果。快速的新产品开发需要强大的销售能力来消化,否则先期推出的同一档次的机型将很快面临高库存。在全球经济放缓,消费疲软的背景下,似有必要调整和优化产品开发节奏,减少低价位的机型数量,缩减小众颜色机型,形成有吸引力的集约化的产品和产品组合。
从国内市场看,随着OPPOVIVO手机的线下渠道的崛起,各大手机厂商开始跟进投入线下渠道建设,华为手机利润一大部分也供养渠道商了。2017年初,余承东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盈利能力还是不足,利润增长太慢,太多利润都被渠道商赚走了,我们成了为渠道商打工的了”。
究其原因在于:一是东部地区一线城市以及二线城市网购渗透率提高,人们对天猫京东等网购平台已经信任并习惯;二是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一二线城市的新一轮房价暴涨,造成了渠道商的高房租和高人工成本,渠道负担加重,这种负担必然转嫁到手机厂商;三是许多线下渠道早已进行网络化转型,在京东、天猫第三方平台纷纷开设网店,本质上早已是网络渠道;四是绝大部分线下销售渠道人流量严重不足,少数商场和卖场还能有较多客户光顾,而光顾客户中一大半也只是把线下渠道作为体验店,转身就上网购平台或官网下单。
因此,在营销渠道上,华为手机首先要做的应该缩减一线城市以及东部二线发达城市的无效渠道,减少其资源投入。加大线上网购平台和官网的营销投入,并辅之以优质的体验店,才有可能走出一条自己的渠道成功之路。一味地学习OPPOVIVO的“厂商一体化”模式,最终有可能让自己无路可走。
在国际市场上,华为手机占领欧洲、中东和日本。除美国外,华为在东南亚市场以及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营销狼性还远不及友商。早在2016年8月份,泰国地铁里唯一能看到的中国广告就是OPPO手机。反之,早已经全球化的华为,似乎在东南亚市场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发挥,全球化的营销渠道体系也尚未建设起来。
也许有人会说,华为能做好欧洲和日本市场就好了,为何去占领的东南亚印度等市场呢?
不吃一口苹果,你永远不知道苹果的价值。东南亚印度市场一年给OPPOVIVO手机贡献的出货量超过上千万,在印度市场的表现(2107Q1印度市场份额14%,出货量400万台)也成了低迷中的小米公司的救星。面对行业的害群之马,所谓的互联网品牌,如果华为不能有效遏制和打痛对手,他就会在网络上大肆抹黑华为,雇佣水军逼余承东退出微博即是明证。
如果说,华为手机在印度和东南亚市场没有扩张的野心,美国市场受制于贸易保护主义的阻碍,中国市场又缺乏竞争策略和斗争艺术,那么最终只能固守欧洲和日本市场。欧洲和日本市场守得住么?OPPOVIVO以及小米等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欧洲和日本市场。因此,根本不是要不要占领市场的问题,而是如何占据市场。
那么,东南亚和印度市场切入点在哪里?其产品和品牌组合又该如何设计?
根据国内外市场情况变化,“强化线上,集约线下,扩张第三世界市场”这是华为营销策略的正确姿势。
而华为手机品牌定位的机遇在于:华为取高端,荣耀取中端。面向东南亚、印度市场,可以用(甚至只用)“荣耀”品牌切入中低端市场。无论国内国外,同样机型荣耀要比同等价位其他品牌高出一定价格,以确立消费者心智中同一价位中的高质量手机的定位。欧洲、日本、中东等市场,要不断强化华为品牌高端定位,价位上也要向苹果靠拢。
在国内市场,“华为+荣耀”双品牌驱动。华为主攻旗舰,覆盖4000左右及以上机型,荣耀品牌主要面向年轻群体,价位覆盖3000以下机型。荣耀主要面向竞争,抢占那些所谓互联网手机要覆盖的用户群体,完成卡位。不去做有伤品牌定位的事。荣耀体系研发的高端机,如荣耀magic,也可以贴上华为的标签!比如叫华为X系列,X代表其先锋性,X的品牌联想是宝马X5,X6,以及众多的X实验室等。
是的,竞争哲学。
本质上,P10事件反映出华为消费业务领导层在竞争哲学上的准备不足。华为已经建立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发展哲学,以及“开放、妥协、灰度”的管理哲学,也应该构建起有效的商业竞争哲学,以驾驭国际国内复杂的商业态势。
关键要把华为三十年的商业智慧、战略眼光和奋斗经验,转化为面向消费市场的战略能力、组织智慧和商业行动。
这样的智慧也有赖于华为手机能否及时吸收外部各领域专家顾问的智慧和建议。美军之所以强大、美国之所以取得全球第一的经济、军事力量,关键之一在于拥有一批诸如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亨廷顿那样目光远大、深谋远虑的战略家和思想家。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幸亏华为是一个具有自我批判和学习能力的组织。完全有理由相信,华为手机能够不被竞争者有意无意地造谣抹黑所牵绊,不被外界的一时春风得意所困扰,不自我迷失,不自乱阵脚,矢志不渝地在通讯领域、在世界范围内保持技术领先、产品领先、市场领先。
从这个意义上说,P10事件来得正好,至少来得早比来得晚好!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