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设备/系统
今天的安防边界,已经变得愈加模糊。
传统的安防业务模式,正从单一的“人、车、物”识别,走向基于视频监控的城市级管控平台。
而安防监控摄像机的身份,在技术、工艺、功能等方面的不断完善下,也从单纯的防卫产品变成线上线下的智能交互节点。
人们每经过一次,都在进行一次信息交互,进而与各大平台相连接,做各类数据增值分析,是各大厂商撬动终端用户、探索IoT布局的最为核心入口之一。
新形势下,包括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传统安防巨头的企业定位也从此前的“安防厂商”转变成今天的 “基于视频监控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
“变”,成安防主旋律
“去安防化”正在成为这个行业的潮流所向。
二十多年前,当中国安防市场还牢牢被外企通过模拟安防产品占据时,海康等中国企业蜂拥而上,以视频采集卡入手,从安防后端突围,主攻数字信号处理方案,打响了安防数字化战役。
之后的故事,便是外企节节败退,他们一路攻城略地,在模拟转数字时代,大打价格战,迅速圈地,不断通过大鱼吃小鱼,屹立于世界安防金字塔顶端。
永远都没有固化的产业。
无论哪个市场,其形态都会不断地演化,去中心化、分布式、强化合作、适应变化。终极公司的形式将会变得与生物体相同,无缝地集成到生态圈中,成为其中的一个环节。
安防也是一样。
今天,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的加持下,整个安防产业价值迅速提升,带有深度学习功能的前后端产品不断推出,后端人像大数据平台已然开始渗透。
大趋势下,可以看到,在安防实际项目的解决方案应用过程中,固有玩家们的作业模式已经从此前的硬件服务转向软硬结合;他们享受到的不再仅仅是监控摄像头的原生价值,还包括IPC背后的潜在金矿。
正如手机、电视等行业一样,行业发展后期,硬件本身产品价值有限,利润空间会被进一步压榨,而硬件背后的包括广告、金融等数据增值服务才是各个厂商殊死争夺的赢利点所在。
单纯销售硬件产品的安防企业将不再风光无限,稳坐钓鱼台。他们在与摩尔定律疯狂赛跑的同时,也倒逼着以前的狩猎者必须寻求产生质变的技术革新,促进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
大华股份总裁李柯更是直言,“未来的产品与销售思维需进化。”
他说,传统安防市场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个变化一方面是技术的驱动,另一方面也是行业业务转型的驱动。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不再是原来安防产业所经历的模拟到数字,标清到高清这样的升级变化,而是产业边界的模糊与外延的扩大。
这就对每个厂家都提出了巨大挑战,解决方案不再是产品的组合,而是需要理解客户的业务场景,销售模式也不再是为了卖产品而卖产品。
技术加速迭代的大环境下,安防从一个已知的市场,变为充满无数未知变数的市场。
而就在这充满未知的路上,混沌的市场环境又给了其他可能抓住机遇的创业者腾飞的机会。
今天,这个行业正从之前的传统安防企业,快速进入到AI创业公司、ICT互联网通信企业、传统安防企业三雄争霸的局面。
此前,在未知的黑暗森林中,以价格战为主流的“降维打击战术”频发,传统企业以此扩大“点”的份额;未来,新晋对手将从更高的云端俯冲,对“面”进行“升维攻击”,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万物再生,机会均等。
三大门派的江湖之争
“新老之争”,这是多少广为流传的好故事的绝妙开头,低调的安防企业也将在岁月长河中为人们上演这一出绝佳好戏。
在新的安防市场格局中,大概可以分为三大门派:海康、大华为代表的“传统派”;商汤、旷视为首的“革新派”;华为、阿里为榜的“平台派”。
他们每一“派”的战略打法都不尽相同。
海康、大华等传统安防巨头的打法重“边缘”,从上到下,保持软硬一体化优势。
海康威视总裁胡扬忠曾说,将人工智能算力注入到边缘将是大势所趋。
边缘计算包含了边缘节点和边缘域功能,通过统一调度IPC、NVR等分散式的智能设备资源,在数据源头就近提供以视频为核心感知数据,实时预处理、存与传等服务,在提升业务敏捷性、实时性和系统可靠性同时,分摊海量数据给中心节点带来的并发压力。
转型期间,他们的优势在于渠道积累、海量数据以及全套产品解决方案。最重要是,他们对于客户的需求,理解的更为充分,而这也将保证他们对于技术工程化和稳定性会把握的更好。
与此同时,他们还会不时地强调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以说明自己在新技术时代下并未被拉出差距。
商汤、旷视、地平线等AI独角兽的战略打法则从外向内,通过算法进击云端,通过芯片主攻IPC,从而布局中心控制系统,基于顶层设计做服务。
可以预见的是,在高速成长途中,AI创企们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扰与阻碍。
如果将安防业务谈得窄一些,其实可以理解为安装摄像头,然后将信息传输回来存储、分析的过程。
相比传统安防企业,AI公司的优势在于分析,在前端、存储等层面均处弱势。
同时,安防项目建设,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了基础建设上,也就是前端建设,而后端的数据分析所占的资金配比5%都不到,创业公司想要用5%的资源去撬动对手95%的市场,难度之大可以想象。
另外,这些安防新人还需要花费多年时间去积累不同场景下的设计、制造和部署经验。用某行业高管的话说,“我们前面几十年踩得坑、犯的错,他们一个都绕不过、躲不掉。”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他们毫无机会呢?当然不是。
安防业务大多面向政府等事业单位,AI创业公司想要在这个高门槛的赛道内活下去的最好办法在于学会“找朋友、谈合作”。
所以看到,包括商汤等公司在安防赛场的耕耘前期,会积极与阿里、新疆立昂、东方网力等公司接触,直接触及政府客户群体。
与此同时,他们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会与传统安防企业相反,更多地强调工程化能力。
其实双方你来我往,暗自博弈比较容易理解,如果在安防市场上,企业的技术能力是纵坐标,那么工程化能力就是横坐标,新老势力谁能够更先到达两条线的中点,谁就能更快寻求阶段性的胜利。
还有一派,可以称之为“平台派”。
包括华为、阿里等巨兽,他们进军安防的思路比较清晰,凭借比较深的行业渠道积累搭建自己的平台,去吸引更多合作伙伴,打造更大的泛安防生态圈。
眼下,海康等传统视频监控厂商已经分摊了中国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如果单从硬件角度出发去单维攻击,华为等厂商杀敌一千也会自损双倍。
但如果从平台层弯道超车,兴许会对原有的安防格局造成强大的冲击力。
“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十字一出,足矣让多少此前活得憋屈的中小安防厂商长舒一口气,终于找到一颗大树能够发挥自己所长的同时避免风吹雨淋。
从华为等厂商这边来看,他们的优势在于技术积累雄厚、顶层设计能力强、还有一定的客户关系基础;挑战则主要来源于对行业理解深度和产品覆盖广度不够。
当然,后续华为、阿里等企业的安防业务发展的如何,还需要看他们付出了多少精力。
毕竟,安防对于海康、大华来说是生命;而对于华为、阿里来说,只是选择。
变革才刚刚开始
有人说,“安防并没有改变,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成长,而且是野蛮生长。”
以前监控作业效率类比自行车,现在是高铁;以前你的对手是传统安防玩家,现在多了华为、阿里、商汤、旷视等互联网通信企业;以前讲硬件为王,现在已到软件时代;以前说To G/B/C,未来只有To S(society)。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AI等新技术带来的改变。AI到来之前,安防行业的服务主体更多的是政府、是公安;AI来到之后,视频监控的功能及市场被数百倍放大,带来的是新的欲望、新的需求、新的方向。
科技的迭代总是驱动着我们永远追求“新”,但“新”总是转瞬即逝,在永不停歇的变化中被更新的事物所取代。
于安防来说,新的“变革”才刚刚开始,一切都还是序章。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