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3984/DS3988变压器匝数比的选择

电源设计应用

439人已加入

描述

摘要:DS3984和DS3988是多通道的冷阴极荧光灯(CCFL)控制器。使用DS3984和DS3988优化系统设计时,关键参数是变压器匝数比的选择。本应用笔记介绍了变压器匝数比因不同的CCFL灯管和直流电源的变化情况,并提供了一个快速查找表格,帮助用户选择最合适的变压器匝数比。

DS3984和DS3988是多通道的冷阴极荧光灯(CCFL)控制器。这些控制器采用推挽式驱动架构,可将直流电源电压转换成为驱动CCFL灯管所需的高压交流波形。图1给出了这种驱动架构的示意图。

变压器
图1. DS3984/DS3988 CCFL驱动示意图

控制器的每一个通道驱动两个逻辑电平控制的n沟道MOSFET,这两个MOSFET分别连接在升压变压器初级的两端和地之间。变压器初级线圈的中心抽头接直流电源。控制器轮流打开两个MOSFET,从而在变压器次级产生一个高压交流波形。

在推挽式驱动架构设计中,设计的关键是正确选择变压器匝数比。对于给定的灯管工作电流,变压器匝数比与CCFL灯管电压成正比,与直流电源电压成反比,如下式:

灯管工作电压 α 变压器匝数比 × 直流电源电压

对于给定的直流电压,较高的CCFL灯管工作电压需要较大的变压器匝数比。对于特定的CCFL灯管,较高的直流电压需要较小的变压器匝数比。CCFL灯管的工作电压与灯管直径、长度等因素有关。灯管直径越小、灯管越长,所需要的工作电压越高。

没有一个精确的公式可以用来计算变压器匝数比。表1列举了一些不同CCFL灯管所需的变压器匝数比的经验值。从表中可以看出,变压器匝数比随着直流电压的升高而减小,随着CCFL灯管工作电压的减小而减小。

表1. 不同CCFL灯管对应的变压器匝数比
Nominal DC
Supply Voltage1
Lamp 1
2.4mm x 438mm
830 ~ 890 VRMS2
Lamp 2
2.2mm x 258mm
540 ~ 600 VRMS2
Lamp 3
2.0mm x 218mm
440 ~ 490 VRMS2
5V 80:1 70:1 65:1
6V 75:1 65:1 60:1
7V 70:1 60:1 55:1
8V 65:1 65:1 50:1
9V 60:1 50:1 45:1
10V 55:1 45:1 40:1
11V 50:1 40:1 36:1
12V 45:1 36:1 32:1
13V 40:1 32:1 30:1
14V 38:1 30:1 28:1
15V 36:1 28:1 26:1
16V 34:1 26:1 25:1
17V 32:1 25:1 24:1
18V 30:1 24:1 23:1
19V 29:1 23:1 22:1
20V 28:1 22:1 21:1
21V 27:1 21:1 20:1
22V 26:1 20:1 19:1
23V 25:1 19:1 18:1
24V 24:1 18:1 17:1

注:
1. 假设电压波动为±10%。
2.灯管在5mARMS工作电流下的工作电压。

用户可以参考表1,选择合适的匝数比。例如,当电源电压为24V时,为驱动额定工作电压为800V的CCFL灯管,首先参考表1中一个相似的灯管选择变压器匝数比。表1所列的2.4mm x 438mm的灯管和此目标灯管最接近,可以选择24:1的匝数比。为满足灯管要求,控制器能够自动调整,因此,实际匝数比允许±15%的波动。

设计技巧:在估算变压器匝数比时,通常建议选择稍大一些的匝数比。当变压器匝数比稍大时,控制器会通过减小MOSFET占空比进行调整;但当变压器匝数比太低时,灯管可能会无法启动。 一旦选定了变压器匝数比,就要在工作电压范围和温度范围内对目标灯管进行测试。应该测量MOSFET栅极驱动引脚(GA和GB)的占空比。如果灯管和变压器设计吻合,占空比应该在25%到35%范围内。

定义:变压器匝数比
本应用笔记对变压器匝数比的定义为:次级线圈圈数和两个初级线圈圈数之和的比值。例如,一个50:1的变压器可能由2100圈的次级线圈和两个21圈的初级绕组组成[2100/(21+21) = 50]。

变压器

除了变压器匝数比,表2还列举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变压器参数。详细资料可以参考DS3984和DS3988的数据资料。

表2. 变压器关键参数
Parameter Test Condition Min Typ Max Unit
Frequency   40   80 kHz
Output Power       6 W
Output Current     5 8 mARMS
Primary DCR center tap to one end   200  
Secondary DCR     500   Ω
Primary Leakage     12   µH
Secondary Leakage     185   mH
Primary Inductance     70   µH
Secondary Inductance     500   mH
Secondary Output Voltage 100ms minimum   2000   VRMS
Secondary Output Voltage continuous   1000   VRMS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