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新能源
虽然在市场占有率上,目前电动汽车还远不如燃油车,但从政策导向、车企规划来看,电动汽车未来取代纯燃油车也只是时间问题。然而随着电动汽车销量攀升,起火自燃的新闻也愈发频繁。在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上,目前所有车企都没法给消费者一个满意的答案,这已然成为悬在新能源汽车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
电动汽车自燃事故频发
4月22日,上海市某小区地下车库,一辆特斯拉Model S车型在停车状态下(未充电),底部突然冒出大量烟雾,仅5秒后就出现了明火,且火势迅速扩大并向四周蔓延。最终,这辆Model S被彻底焚毁,连带着旁边的两辆奥迪也被波及。
同样在4月22日,一辆蔚来ES8在维修服务站停放时,突然从车辆底盘位置冒出白烟,随后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开始出现明火,最终也被烧得只剩铁架子。根据蔚来官方给出的解释,该车在进入维修站之前,底盘受到过严重撞击,造成撞击部位的电池和液冷板发生严重变形,导致电芯内部短路而起火。
往前追溯几年,类似的电动汽车自燃事件不胜枚举。更重要的是,这种自燃是不跟产品定位挂钩的,即便是售价高达100万Model S/X,其自燃概率不见得比北汽、比亚迪的电动车更低。
换句话说,高端电动车自诩其搭载的电池经过了严密的保护,电池管理系统更成熟、完善,安全性更高一筹,但市场反馈并不如人意。或者说,目前的技术水平并不能保证高能电池在汽车上安全使用。
行车安全的重要隐患——高能电池
对电动汽车来说,基本所有的起火都与电池有关,包括阻值增大导致升温自燃,或者受到撞击导致短路自燃,再或者电池破损导致锂氧化自燃等等。相比之下,例如燃油车常见的线路短路、暴晒升温等起火原因完全是小场面。
直白点说,以三元锂电池为代表的电池组,其本身就是一个具备超高能量密度的“容器”,就像是电影中“无限宝石”,凡人不能直接碰,需要一个容器。稍有不慎,能量传输出错或者“容器”破损,就会短时间大量释放能量,导致自燃乃至爆燃。
化学电池,特别是充了电的电池,容易起火是一种物理规律,属于天性。这种东西不像汽/柴油,后者本身就是烃类组成的碳链,结构相对稳定,不遇到明火是不会跟氧气产生反应的。即使是易挥发的汽油,即使泄露了,不遇到明火也没什么大问题。
但锂是什么?元素周期表中,其活泼程度都是能排上号的,只要暴露在空气中就会快速被氧化,同时释放大量热能,反应还特别激烈。虽然各种动力电池都将锂固定在锁在石墨或锂化合物中,并防止其与氧气接触,但日常用车管是碰撞、充电还是车主的用车习惯都会影响安全性,总之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厂商对电池组的防护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为什么电动车自燃更具危险性?
在上海自燃引发激烈讨论的时候,特斯拉CEO曾在社交网站吐槽,每年各种汽车自燃的事故成千上万没人关注,为什么特斯拉自燃就成了头条,言语中对这种“不公待遇”很是不满。事实上,媒体并没有冤枉特斯拉,电动汽车的自燃确实更值得关注、警醒。
燃油车确实也自燃,但其自燃是有规律可寻的,私自改装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线路老化、甚至大热天车内放打火机等可燃物等等,没有外来的明火,正常维护保养检修,即使是遇到事故也不容易自燃。而电动汽车的自燃是不可预知且不可控的,因为电池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危险的“可燃物”,日常用车中,谁也不能预料其储存的高能物质会因什么故障突然起火。
更重要的是不可施救性,燃油车自燃只要用灭火器隔绝起火点的氧气,就可以有效制止。电动汽车嘛,即使是在真空环境下,锂电池也可以自己烧起来,因为其本身就可以进行氧化反应。这一点,我们从燃油车需要进气,电动汽车不需要进气也能推断出来。
燃油车发生自燃后,给驾驶员反应的时间较为充足,且驾驶员可对机舱盖内的火势(初期)进行施救。而此时的电动汽车如果发生自燃,车主就只能任其燃烧无法进行施救,这是由于动力电池完全封死在底盘位置,灭火器无法直接喷射火源,且动力电池还会有二次燃烧的几率发生。
总结
如果说,汽/柴油是一匹烈马,需要驯服才能正确使用的话,那么锂电池组就是狮子、老虎,我们确实能用智慧将其关入技术的笼子里,但其本身的危险性并不会因为笼子的存在而有丝毫削弱。
特别是最近几年,大功率充电设备逐渐普及,续航里程也不断提升,但高能电池的技术瓶颈始终没有松动的迹象,不断提升容量和充电功率的高能电池组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提高电池的危险性。毫不夸张的说,这是当前所有高能化学电池的现状,也是最核心的技术瓶颈,没有之一。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