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S/传感技术
伴随着L2渗透率突破12.5%大关,自动驾驶的消费习惯已迎成熟,未来将以极高的确定性快速增长。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对汽车感知层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多传感器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激光雷达企业应该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又会面临哪些挑战?
探维科技CEO王世玮受邀参加数字科技百日谈,畅谈他的看法。
人物:探维科技CEO王世玮 主题:感知融合一体化趋势下激光雷达的机会与挑战在哪里?
Question 01
在中美未来不可逆的脱钩背景之下,您怎么看产业链的变化,对于探维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中美关系对我们业务、产品的影响的主要还是来自于供应链层面。过去很多新的创业公司、新的技术路线是来自于美国的技术概念和供应商,涉及到上游的供应链,包括芯片或者器件层面,这是过去面对的情况。但是目前来看,我们已经在国内接触到更多上游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在激光雷达专用器件层面,包括激光发射、激光接收等,甚至一些信号处理层面的芯片模组。 一方面,在这个细分赛道国产化的进展是非常不错的,也非常喜人,既给我们带来了成本的下降,也让整个供应链的安全层面有很多保障和提升。另一方面,在激光雷达上车和应用层面,国内市场的发展速度和阶段也是远远超过国外的。 我觉得它的背景并不是完全来自于中美之间的脱钩,这是整个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带来的大趋势。国内整个产业形态都会尝试新的机会,尝试新技术性的产品。就算中美没有贸易战,国内的汽车行业也是会非常稳健、快速地成为主要市场并获得成长空间。所以简单理解就是内生的环境大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整体上是比较积极的。
Question 02
激光雷达技术和产品演进到今天已经到了大规模上车的阶段。那么目前最大的痛点是什么呢?从客户的角度和供应商来讲,最大的克服点在哪里?
大家对激光雷达的技术路线讨论比较多,更多的关注是车规和量产,目前来看有很多的技术路线都曾经被探讨过,甚至也有一些尝试。在大规模上车阶段,我觉得还有几个要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降本还没有达到最终的目标,成本仍然是客户非常关注的一个点,一个真正关乎到车载产品是否能够量产的核心要素。另外一方面,激光雷达硬件产品的交付也是目前行业内很关注的事情。今年我们有了定点突破之后,要完成第一个量产项目的生产,这对于激光雷达的技术方案的选择有很强的考验,同时整个质量控制对于供应商也是比较大的考验。
还有一点是来自于激光雷达上车之后如何给消费者和客户真正地去创造用户价值,如何在车上能够让用户真正感受到激光雷达是一个值得去花钱购买的配置,在智驾功能的使用中提升用户体验、改善安全性,成为更加有意义的智驾传感器。
Question 03
我们现在 3. 0 的产品,包括未来 3. 0 +多传感器的一体化是怎么样的?它为什么是一个比较刚需的点?它的演化趋势以及市场到底是多大?
激光雷达目前面对的场景是摄像头跟毫米波搭建了一套相对适用于L2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在一些限定场景下对可行的区域还有目标障碍物去实现有效的感知,但是激光雷达会带来更好的性能提升,它的测距范围、精度,环境适应性还有感知效果都会更好。 但是激光雷达想上车还要面对的问题是怎么去融入到现有的智驾感知系统当中。一方面从技术的可实践性还有用户的场景需求层面,我们觉得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去形成将来的融合方案一定是必然的趋势,同时我们一直坚持的事情就是把真正的多传感器系统在物理层面进行打通,做到真正的硬件前融合,而不只是靠后期的软件处理算法和一些标定的流程去实现数据的匹配。从而实现一个更加贴近于人在开车过程当中对环境感知的状态,更好地去实现感知效果。 我们在整合摄像头,未来还会整合 4D 毫米波感知算法,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拥有更大想象力、更大规模的市场空间。激光雷达将来在车上肯定不只是一个硬件设备,更多是对于环境感知的诉求。在逐渐摆脱对人的依赖之后,作为车辆的眼睛,大家对于多传感器的融合也是更加高频的刚需。同时感知一体化、软硬件一体化的趋势,有相当大的存量和增量市场,这是我们所捕捉到的一个最有价值的商机。
Question 04
主持人:未来在国际市场,激光雷达可能会是中国的企业主导吗?您怎么看待这件事?
在国内外,激光雷达公司已达到上百家,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去追求的市场和方向。但是相对比较难的还是对技术方向的判断,有的方案确实很新潮,或者说代表着更高精尖的技术方向。但最终离不开工程化的量产,工程化的落地。如何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在产业链相对成熟可控的情况下,去给客户交付低成本、高性能、能够量产的产品。 这个路线的选择对于各家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国内一些相对有进展的公司,技术路线上也做过一些摇摆变化和调整。海外公司也面对这个问题,就算是以前行业老大所推出的固态方案最终也不是量产的。
中美脱钩让市场的趋势和节奏发生变化,不只是我们激光雷达供应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在国内展现出变化,超越了传统的汽车制造强国。
Question 05
我们的友商可能会考虑往上游发展进一步降本,也就是说有自己做东西的想法。在您看来,这是好的做法还是不好的做法?它会带来长远的影响是什么?
我觉得大家通过拓宽自己的商业边界,获取更多的商业价值,来进一步降成本,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更相信最基本的经济学道理,就是分工是最合理的,这种经济所发生的状态和合作模式,一定是大家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最终整体的效率才更高,大家精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说永远无限的去放大自己的边界。 我们在上游端通过开放的合作形式,已经有很好的收获。目前探维在行业内已经在跟最好的供应商配合,而且能在第一时间拿到第一手器件和迭代升级的成果,使我们的产品朝前推进。我觉得选择的方案只要是对的,最终成本的控制一定是行业内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编辑:黄飞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