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分析

制造/封装

512人已加入

描述

一、浙江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作为制造业大省,制造业占据浙江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同时,浙江致力数字化改革,努力以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发展,推进经济发展,实现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

(一)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增大,效益提升。这几年,人工智能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规模不断增大,效益不断提升。2020年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实现总营业收入2,693.43亿元,相比2019年的2,405.04亿元,增速达11.99%;相比2019年,利润总额增加43.6亿元,增速达14.84%。人工智能产业在量和质上均有很大突破,这也为其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重点行业先发优势明显,科技创新突破。一些重点行业发展迅速,优势凸显。智能安防等位居全国前列,AI芯片全国领先,智能驾驶快速发展。“尖峰”等四大计划深入推进,神经元规模类脑芯片等取得突破,截至2020年底相关有效发明专利达39,646件。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这些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为企业生产和管理智慧赋能,助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改革升级,效益提升。

(三)智能技术应用推广,普及社会民生各个领域。智能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未来工厂”等产业场景,“浙政钉”等政务场景和“未来社区”等民生场景不断涌现。截至2020年底建成5G基站6.26万个、数据中心193个,基础设施中智能技术的使用不断增加,智慧城市、数字社区、惠及民生各个领域。

(四)人工智能科研经费投入不断提高,科研成果产出增加。从图1、图2可以看出,研发经费支出逐年增加;2020年相比2013年翻了一番;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人数也是不断攀升;相比不断提高的科研投入,科研成果产出也明显增加。从图3可以看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除在2014年有小幅下降外,在2014年之后就不断增加,2020年比2019年更是有了大幅提升,增速达到37%。这也表明科研活动、创新活动活跃,科研成果显著。(图1、图2、图3)

人工智能

图 1 2013~2020 年研发支出统计图

人工智能

图 2 2013~2020 年研发人员数量统计图

人工智能

图 3 2013~2020 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统计图

二、智能制造对浙江制造业就业的影响

为了更好理解和分析智能制造对于浙江制造业的影响,在查阅相关政策文件,收集文献资料数据的基础上,针对省内制造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企业智能化应用情况、企业就业数据、企业科研投入、企业未来智能化应用规划四个方面。问卷采用线上发放和实地访谈的形式,其中线上通过邮箱、微信、qq等发放200份,回收189份;实地访谈企业管理层和企业员工50份,回收50份;针对中小企业访谈20份,回收20份。同时,调研分区域进行,既有科研投入大,智能制造应用广泛的城市,也有传统制造业集中的城市。通过对问卷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智能化在制造业的应用存在区域差异。在杭州湾区域,智能化发展水平高,在制造业中智能化技术、数字化技术应用广泛,很多规模以上企业通过机器应用,一定程度上取代人工,缓解了原来的用工荒问题,节约了劳动力成本,为企业成本管控、改善管理、提高效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调研也发现,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对于智能技术应用较少,对于技术革新的诉求也比较低,主要还是在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用工数量不大和资金短缺。

(二)智能化对制造业的就业影响存在行业差异。在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智能化应用带来的就业冲击比较明显,通过机器加工可以明显减少劳动力就业,像实地调研的一家服装厂,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裁剪设备,使得原来需要3人的裁剪工序只需要1人完成检验工作即可,人力成本大大减少,而且生产效率还极大提升,智能化带来的效益提升显而易见。但是,在汽车制造、信息通讯等行业,往往需要高技能人才,一些技能要求高的岗位并不能被机器替代,因此智能化对这些行业的就业冲击并不明显,替代效应不显著。

(三)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影响存在岗位差异。调研发现,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主要是导致一些基础性工作岗位的就业替代。如加工、流水线生产岗位往往都是流程化操作、简单重复动作、技术知识要求低,就很容易被替代,就业量会大幅减少;而诸如数据分析、流程设计、程序优化等方面的工作岗位的需求反而增加,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既有替代又有创造。因此,智能技术在取代一些岗位的同时,也在创造一些新的岗位,需要企业和个体主动去适应。

(四)企业在对智能化的投入上存在差异。沿海发达区域的企业更热衷于智能化应用,规模越大的企业在智能制造上越是走在前列,并且更积极投身各种研发活动,在技术、创新上投入的资金比较多,同时这些企业也通过人工智能实现转型升级,在实现生产智能化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组织流程优化,助推企业实现数智化转型,而转型升级后,企业内部流程更加优化,管理更加完善,产品成本更加节约,产品竞争优势也更加明显。当然智能化往往需要大量资金,要承受不低的试错成本,这也是一些小规模企业智能技术应用不广泛、诉求不高的主要原因。

(五)中小企业智能化发展中要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机器换人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器换人并不是单纯的买几台自动化设备,应用智能化软件,而应该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企业转型升级相结合。中小企业往往资金相对缺乏、技术人才少、内部管理相对不完善,因此应先研究自身的需求和短板,针对性分步骤展开智能化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在机器换人后,加快相关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入,保证企业后续良性发展。

三、对策建议

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毋庸置疑,而就业更是关乎民生问题,因此需要通过相应措施平衡技术进步和就业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要努力推动科技进步,并以此助推产业升级转型,保证经济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又要减少技术进步对于就业的替代作用,发挥其对就业的创造作用,推动就业结构优化。

(一)注重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就业需求。目前,“机器换人”主要发生在一些基础性岗位,而被替代和挤出的主要是一些技能水平低、无法适应新技术的劳动力。与此同时,通过“机器换人”缓解了用工问题,但也带了新的问题,就是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很对企业引入新机器和设备,但是缺少能使用设备的工人。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往往只能传授一些基础职业技能,不能保证一些专业技能要求高、实践要求高的岗位的需要。而要实现学校教学和岗位需求的对接就需要校企充分合作,联合培养,采用订单班、校外实践基地等形式将职业技能培训融入高校教学,实现人才联合培养,人才培养能很好地对接人才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增加关于新技术相关的技能提升培训,提高被替代的劳动力对新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使其能尽快适应工作需求。重视企业内部培训,通过内部培训实现员工在企业内部的转岗,满足企业内部用工需求,降低企业从外部招聘员工的成本。

(二)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改观对职业工人的认知。一直以来,技术工人的待遇普遍比较低,大家对于技术工人的认知也高,因此职业教育普遍不受欢迎。因此,应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宣传工匠精神,让大家提高对技术工人和职业技术人才的认可度,提高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三)支持创新研发,推动成果转变。技术进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机器换人”对就业有冲击但也会创造一些全新的就业岗位。产品创新能带来新的就业,因此要鼓励企业创新研发,加大对于企业创新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也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创新研发进行有效监管。通过高新产业园建设,推动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校企共同研发,让科研成果更加适应市场需要,与此同时加快成果转化,推动成果落地。

(四)以技术促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通过技术革新,推动制造业内部的转型升级,实现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传统产业通过发展区域优势,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努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强企业联合,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

编辑:黄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