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DC:iOS 11如何革新iPhone值得期待

半导体新闻

66人已加入

描述

电子发烧友早八点讯:苹果公司每年都会从两大方面入手,对该公司的iPhone智能手机进行更新,其中一种方式就是每年9月推出新版硬件。

如今,每个人都知道,苹果会在每年秋季推出一款全新的iPhone。但是,苹果往往会提前三个月,即在该公司一年一度的世界开发者大会(WWDC)上率先披露新版iPhone的一些变化情况,这些调整或变化对iPhone持有人而言非常重要,因为这也会让用户提前了解新版iOS的相关情况。

在即将到来的这个星期一,业界就将率先看到苹果发布的iOS 11系统。鉴于今年是iPhone手机诞生10周年,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业界对苹果公司的期待很高。苹果到底会对传闻中的iPhone 8硬件调整消息做出何种回应?在对CNET的部分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之后,调研人员发现了以下几点猜测。调研人员认为,iOS 11与iOS 10相比,将会有如下几点变化。

Siri、Siri、Siri

Siri是一种智能助手,如果这种助手能够更加智能化,那么用户使用这种助手的可能性就越大。目前来看,Siri还是一个功能欠完善的产品。Siri能够理解和执行用户提出的问题,有时候的确还能够记住某些问题,但该助手需要改进为一个过度依赖显示屏的产品。如果得到改进的话,那么Siri将会对iPhone、iPad、甚至AirPods等产生帮助作用。如果苹果推出一款类似于Siri支持的替代性智能音箱,来挑战Amazon Echo和Google Home,那么苹果首先还得对Siri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升级。(如果在苹果智能手表上配置更好的Siri,那也会让用户感激不尽。)

完善前置界面

多年以来,苹果一直在iPhone手机界面中保持着“应用与文件夹和四图标排列”的设计,几乎与2007年推出的那一版如出一辙。苹果或许会重新思考该如何展现和排列应用的方式了,这会帮助用户有效地将手机上大量分散的应用进行有序的排列,并对这些应用进行有效地管理。另外,锁屏也需要进行改进,尽管锁屏也能够显示一些小部件图片,但却不足以让用户一眼就能看到必要的信息。

多用户模式与登录系统

实际上,iOS系统还需要设计一种对儿童用户友好的模式:在iPad平板电脑方面,这算是早应完成的必要功能,而在iPhone方面,这一功能应当会对儿童用户安全浏览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例如,儿童用户在玩《Pokemon Go》游戏时就不需要再进入母亲或父亲的电子邮箱或登录他们的Facebook帐号。另外,最好的一点就是设计为嘉宾模式、家庭模式或者学校使用模式。Android已经拥有这样的功能,Chromebooks和Windows也有这样的功能,甚至连亚马逊的Fire OS都有这样的功能了。苹果的iOS在一定程度已经具备了这些功能,但是,却在进入选项中被屏蔽,或者只能让学校管理员使用。因此,苹果需要将这些功能页面的前面和中心部位,而且还要提供便捷化的使用方法。

重新排列应用

每排只能排列四个应用?为什么不用三个快速进入的方式来发现更多信息或频繁使用的文件?看来,这种功能的确需要改进。

更加活泼行动的图标

“时钟(Clock)”仍然是iOS系统中唯一的动画图标。至少,还可以通过天气应用生动地将温度显示出来,或者在红色“未读消息”标签旁边指出一些其它的标示,否则会让用户错失许多机遇。

重新设定通知功能

iOS 10的通知功能感觉非常笨拙,而且还置于手机页面顶部,好像此功能非常受欢迎一样。有时,这项功能很难打开。管理和展示通知的更好方式就是按照顺序,并考虑其在日常使用手机过程中如何展现。

更加主动的提示功能

Google Now和Assistant服务能够推送建议,而且还具备适当的提醒功能。在iOS系统中放置过多的类似功能或许会是一种错误,但是,iOS还是需要更加系统化的智能提示功能。

添加一些人工智能和增强现实功能

或许,这样做是为了让iPhone拍摄出更加清晰的图像。就像谷歌(微博)Google Lens和三星承诺的Bixby功能那样,苹果自身的机器学习可能也会与摄像头进行整合,以便重新组织和处理iPhone摄像到的内容。这可能与增强现实相关,或者是某种辅助使用功能。另外,这种摄像头也能够帮助“记忆”苹果手机认为是安排、笔记或网页链接之类的内容。

与苹果智能手表(Apple Watch)更好的连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Apple Watch协同和管理通知消息的一款应用,以及表盘总是很难轻易地把音乐推送到手表之中,也难把用户喜欢的内容在该手表中很好地显示出来。看来,苹果需要再认真考虑改进这些功能了。

拓展iPad功效

苹果应当充分利用该公司平板电脑的更多显示屏空间。在显示屏上安置更多的应用、完善分屏模式、让iPad看上去更像是Macbook的替代产品而不仅仅是一款大型的iPhone。

声明:电子发烧友网转载作品均尽可能注明出处,该作品所有人的一切权利均不因本站转载而转移。作者如不同意转载,即请通知本站予以删除或改正。转载的作品可能在标题或内容上或许有所改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