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电表如何选择_家用单相电表接线图_家用智能电表接线图

电气技术

434人已加入

描述

  家庭中使用家用电器就需用电,而用电又需计量用电量,计量用电量就要用电度表了。怎样才能正确选用电度表呢?电度表的选用要根据负载来确定。也就是说所选电度表的容量或电流是根据计算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中负载的大小来确定的,容量或电流选择大了,电度表不能正常转动,会因本身存在的误差影响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容量或电流选择小了,会有烧毁电度表的可能。一般应使所选用的电度表负载总功率为实际用电总功率的1.25~4倍。所以在选用电度表的容量或电流前,应先进行计算。例如:家庭使用照明灯4盏,约为120 W;使用电视机、电冰箱等电器,约为680 W;试选用电度表的电流容量。由此得:800×1.25=900(w)或800×4=3200(W),其选用电度表的负载瓦数为900~3200 W之间。选用电流容量为10~15 A的较为适宜。

  选用电度表时,除了要考虑电流容量问题,还要注意表的内在质量,特别要注意电度表壳上的铅封是否损坏。一般说来,电度表在出厂前要进行准确性校验。检查合格后,对电度表的可拆部位做铅封,使用者不得私自将铅封打开。若铅封损坏,必须经有关部门重新校验后方可使用。

  家用电表如何选择

  电表容量的选择:选择电表的容量应使用电设备在电表额定电流的20~120%之间,单相220V照明装置以每千瓦5安,三相380V动力用电以每千伏1.5安或2安计算为宜。

  电表电流的大小:一般家庭用电表额定电流不宜大于10安。这是因为:

  电表的启动电流在功率因数为1时,大约为额定电流的0.5~1%,所以一只10A的电表要有0.05~0.1A的电流通过时才开始转动,在220V的线路上其功率相当于12~24瓦。电表虽然是一种精密仪器,但在转动的时候仍有无法避免的机械阻力存在。在开始转动的时候,由于原动力矩与机械阻力相差不大,在这种情况下,电表的准确度是不高的。

  一只校准了的电表只能保证在额定电压下,当电流为额定电流的10~100%范围之内,功率因数为0.5~1时,它的误差才不超过1~2%。也就是说一只10A的电表只能在负载为110~2200瓦时,才能达到计量准确的目的。而目前一般家庭的用电瓦数均不超过这个范围,如果电表的铭牌电流超过10A时,就达不到计量标准的目的,故不宜采用。

  电度表是用来计量电气设备所消耗电能的仪表,可分为单相电度表和三相电度表,准确度一般为2.0级,也有1.0级的高精度电度表。电度表的外观如图1所示。

  
图1 电度表外观

  

  图2 电度表结构

  如图2所示,它由电流线圈、电压线圈及铁心、铝盘、转轴、轴承、数字盘等组成。电流线圈串联于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中,电压线圈并联于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中。在用电设备开始消耗电能时,电压线圈和电流线圈产生主磁通穿过铝盘,在铝盘上感应出涡流并产生转矩,使铝盘转动,带动计数器计算耗电的多少。用电量越大,所产生的转矩就越大,计量出用电量的数字就越大。

  家用单相电表接线图

  选好单相电度表后,应进行检查安装和接线。

  单相有功电度表(简称:单相电度表)由接线端子、电流线圈、电压线圈、计量转盘、计数器构成,只要电流线圈通过电流,同时电压线圈加有电压,转盘就受到电磁力而转动。。单相电度表共有5个接线端子,其中有两个端子在表的内部用连片短接,所以,单相电度表的外接端子只有4个,即1、2、3、4号端子。由于电度表的型号不同,各类型的表在铅封盖内都有4各端子的接线图。原理图如下

  智能电表

  直接接入法

  如果负载的功率在电度表允许的范围内,即流过电度表电流线圈的电流不至于导致线圈烧毁,那么就可以采用直接接入法。

  直接接入法:单相电度表共有四个接线端子,从左至右按1、2、3、4编号,如下图

  接线一般有两种一般是1、3接进线,2、4接出线;另一种是按1、2接进线,3、4接出线。无论何种接法,相线(火线)必须接入电表的电流线圈的端子。由于有些电表的接线特殊,具体的接线方法需要参照接线端子盖板上的接线图去接。

  智能电表

  经互感器接入法

  在用单相电度表测量大电流的单相威廉希尔官方网站 的用电量时,应使用电流互感器进行电流变换,电流互感器接电度表的电流线圈。接法有两种:

  1、单相电度表内5和1端未断开时的接法。

  由于表内短接片没有断开,所以互感器的K2端子禁止接地。如图

  智能电表

  2、单相电度表内5和1端短接片已断开时的接法。

  由于表内短接片已断开,所以互感器的K2端子应该接地。同时,电压线圈应该接于电源两端。

  智能电表

  家用智能电表接线图

  智能表脉冲输出口接线示意图:

  智能电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