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感测
随着苹果(Apple)Face ID脸部辨识技术问世,企业界接连宣布相关应用上路,将人机交互提升到全新的阶段,仅仅短短半个月内,“刷脸吃饭”、“刷脸购物”、“刷脸提钱”的应用接踵而至,未来发展充满想象。
随着苹果Face ID脸部辨识技术问世,企业界接连宣布相关应用上路。
“靠脸吃饭”听起来像是电商业者的噱头,其实金融银行早已迈入应用。不需要身份证、不需要银行卡,脸朝窗口一笑,按提示操作几下,ATM就自己吐钱出来。这样的场景,已经不止是想象,而是成为了事实。
近日中国农业银行在ATM试行脸部识别技术,用户可以不带卡,只要刷脸就能取款。据悉,该功能将在贵阳进行大面积覆盖,2017年底实现贵州全省覆盖。事实上,这是中国农业银行一次创新性尝试,为降低安全风险,目前ATM刷脸取款限定每日取款累计不能超过人民币3,000元。
除了农业银行外,招商银行也属于较为激进的AI技术探险者。2016年,招行在全国106个城市近千台ATM机上导入刷脸取款的功能。这些ATM全部采用最新的红外活体检测技术,能够完全抵御照片、换脸视频、翻拍、面具等诈骗行为。除此之外,还具备静默活体、动作活体、唇语活体等活体检验方式。
此外,用户还需要输入手机号码或身份证号进行身份确认,最后再依靠密钥进行取款,同时进行人脸识别、手机号码验证、密码验证三层防护。
从技术层面上说,机器识别部位除了脸部,其实还可以有更多选择。有消息称,京东正研发掌纹支付、声纹支付、虹膜认证支付等多种基于人体特征的付费方式。从现有的技术应用来看,整个人体都可以参与到生物识别和互动环节,只要技术持续优化升级其识别的精确度,未来的无限想象空间。
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虽然充满想象,但毕竟尚处起步阶段,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首先,技术尚未成熟。虽然脸部识别技术已经成功落地,但能匹配的数据库数量还有限,仍需要通过输入手机号、判断地域等方式来缩小匹配范围,增加识别精度。
其次是成本较高,生物识别技术需要的机器比较昂贵,在大型商企、机构可以配置,小便利店、小饭馆等就难以负担其高成本的硬件了,这就使得适用范围有一定局限性。
再者,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需要搜集许多诸如面部特征、指纹、虹膜等资料,涉及到隐私等法律问题,这些资料是否该交由企业存储,未来的数据安全如何保障,都尚未明确,这也增加了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
最后,身份认证监管机构未统一,各自的关注重点均有所不同,这也给相关企业带来很大的挑战。唯有解决种种关键问题,人体生物辨识才能让消费者放心而便捷地使用。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