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产业时空中由数据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席卷而来,与此同时中国的政策、经济和周边环境都发生了很多变化,近日多家公司和学校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我们可以从中看到“5G”、“AI”、“大数据”,即“新基建”的身影;
布局长期新基建,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要激发民间投资热情。短期看,“新基建”有利于稳投资、促消费、增就业,是应对疫情冲击、稳定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长期看,“新基建”将构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之基,培育打造新动能,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并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重要作用;
高度不确定性是2020年后期经济运行的一个特征,需理性评估目前包括“新基建”在内的各种新刺激规划和政策建议。必须着眼未来,布局长期新基建,防止在“后疫情”期间出现“过度刺激”与“扩展不足”的困境。
一、把握大产业时空战略机遇,尊重市场,激活民间
1.大产业时空——工业革命的演变
首先,我们要明确大产业时空的定位: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有着密切关系,当前,我们正处于第三、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交接期,国家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挑战与战略机遇并存。
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机械化,开启了工业生产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电力应用催生了大规模生产方式,推动了钢铁、机械等工业的崛起。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计算机技术促进生产自动化,使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解放的是人的体力,第三次工业革命则实现了从体力解放到脑力解放的大跨越。随着5G、云计算等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由数据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席卷而来。
过去几个月,尤其是最近,中国的政策、经济和周边环境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包括奇虎360、哈尔滨工业大学、云从科技在内的33家公司或学校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出口管制的“实体清单”。
从这些变化中,我们看到了“5G”、“AI”、“大数据”,即“新基建”的身影。可见,新基建不仅是我国的国家战略,同时也是全球各国正在努力争夺的战略高地。
图表:新基建产业链图谱
数据来源:爱科思瑞铂特全球经济因子库
2. 新基建:要尊重市场规律
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新基建”有助于稳投资、稳增长、促消费,是化解疫情不利影响,实现经济平稳有序发展的重要方法,被很多人视为应对挑战、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然而,抓住、用好这个机遇,需要从实际出发、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切忌一哄而上,盲目跟风,随意为之。
抓住机遇,先要辨清机遇。不是简单地建设一张网,就能带动发展的跃升。所谓“新基建”之“机”,不在基建本身,而源自数字化、智能化的升级与经济社会转型需求的叠加,是时与势的结合。
发展的机遇,总源于对需求的探索与把握。抓住“新基建”之“机”,也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是每个城市都有条件有基础建设大数据中心,也并非工业互联网“火”了,就都要“一股脑”跟上去。
各地要立足当地禀赋、产业分布,考虑市场需求和本地发展实际来统筹;也要建立新机制、明确新主体,进行周密规划和科学评估;更要根据财力和债务的承受情况循序渐进推进,避免一哄而上,形成新的过剩或风险隐患。
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完善好制度与服务。人们期待着,“新基建”的效用将更好释放,更大程度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 新基建:要搞活民间投资
当前,新基建被赋予了带动我国经济走出困境的使命。但也有专家认为,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潜力仍存在一定难点。当前民间资本整体投资意愿仍不强,其根源在于有效投资机会不多,投资回报率不高。因此,要想方设法增加有效需求,为民间资本投资创造增加供给的机会;同时采取措施,通过降成本来拓宽企业盈利空间,提高盈利水平,增强对民间资本的投资吸引力。
近期,相关部门频频提及“鼓励民间投资”。“下更大力气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同时进一步鼓励民间投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扩大有效投资,要聚焦疫情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短板领域,聚焦高质量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建设要科学论证,有序推进,确保精准投资,不搞“大水漫灌”。
在建设新基建的过程中,可以考虑给民营资本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相比于政府和国企,民间资本有着更强的市场嗅觉,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模式来支持自己的商业目的。因此不应该忽略民间资本和企业的力量,要更多地向民间资本开放,要做真正的PPP。
民间资本参与“新基建” 还需消除隐性壁垒。民间投资对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稳定预期等宏观目标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有丰富资金来源渠道、激发市场活力等作用。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特别是“新基建”,除了需要传统的降低民间资本门槛、消除隐性壁垒、打破“玻璃门”“弹簧门”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外,还需要建立明确的民间资本回报机制、稳定政策预期,从而真正激活民间投资动力。
二、新基建,“数”当先
1.新基建:打牢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
“新基建”能够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从本质上看,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就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是数字强国战略实现的重要基础。
(1)5G基站:数字经济增长新引擎
第五代通信技术即5G是当之无愧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是“新基建”发展的“牛鼻子”,也是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底座”,加快5G建设已成为目前国家“新基建”的首要任务,正在给中国经济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5G基建,将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图表:5G概念产业链图谱
数据来源:爱科思瑞铂特全球经济因子库
(2)大数据中心:夯实数字经济基础
大数据中心被列入新基建行列是实至名归的。人类生产生活正在被数字所定义,可以说无数据不存储,无数据不计算,无数据不真相,数字应用必然带来对信息基础设施的需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质量将直接决定当前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速度与高度,大数据中心是智能经济的底层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中心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是国际竞争力新内涵的集中体现。
中国大数据中心目前的建设情况如何?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数量大约有7.4万个,大约占全球数据中心总量的23%,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227万架,在用IDC数据中心数量2213个。数据中心大型化、规模化趋势仍在延续,区域性应用、多层级集团企业均倾向通过规模化建设,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2019年,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达到12.7%,规划在建数据中心320个,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达到36.1%。这一数据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美国超大型数据中心已占到全球总量的40%,大型数据中心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展望未来,中国大数据中心将继续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主要推动力来自人工智能、 5G、区块链等场景化应用和工业互联网的应用部署与发展等。
图表:大数据产业链图谱
数据来源:爱科思瑞铂特全球经济因子库
(3)人工智能:开启数字经济新时代
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旨在探寻智能的实质,在此基础上生产出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会让数字经济内涵更加丰富,未来人工智能将成为主导性数字技术,带动数字经济形态的变革。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人工智能技术发挥出强大威力,在病毒分析、药物研发、智能测温、辅助诊断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作为新基建重要领域之一,人工智能将有望在中国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模式。
图表:人工智能产业链图谱
数据来源:爱科思瑞铂特全球经济因子库
(4)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
未来我国企业面临着从传统经济形态向数字化经济形态转变的必然要求,而在向数字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数字化、信息化以及两者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而工业互联网的出现,恰好给这种转型提供了无限的助力。
工业互联网,是整个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它首先通过连接(通信)技术,实现工业生产全流程要素资源的连接,然后通过计算技术,存储并运算数据,挖掘数据价值,优化生产流程,打通薄弱环节,从而实现效率提升、生产力提升、成本下降、利润增长。准确来说,工业互联网是“工业技术革命”和“ICT(信息通信)技术革命”相结合的产物,而非“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通过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实现工业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数据中心赋能云计算、边缘计算,使工业互联网实现万物互联成为了可能。
图表: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图谱
数据来源:爱科思瑞铂特全球经济因子库
2.数字经济:GDP占比持续提升,产业数字化空间巨大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庞大,持续增长、结构优化。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占GDP的34.8%,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7.9%。并且,我国数字经济的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数字化的占比高达86.4%,数字化技术和服务加速向其他行业融合渗透,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加速。
图表: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和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爱科思瑞铂特全球经济因子库
图表:我国数字经济的结构情况
数据来源:爱科思瑞铂特全球经济因子库
3.疫情倒逼数字经济需求风口
历史总是那么的相似,但每一次相似又不尽相同,一轮轮的行业周期在轮番上演,一次次的危机在不断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如果说2003年的非典SARS疫情,成就了中国电商数字生态的发展,双11从最初27家商家参与的一次营销打折活动,销售额只有0.5亿元,到2019年销售额2684亿元,已演变成丰富多元的全社会协同的世界级商业现象;那么2020年开局的全球性新冠疫情,将会对数字经济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消费习惯,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在线医疗、云游戏等新消费需求和创新因素破土而出,正在展示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消费的优势及巨大潜力。
图表:疫情期间飞书日活跃规模
数据来源:爱科思瑞铂特全球经济因子库
图表:疫情期间钉钉日活跃规模
数据来源:爱科思瑞铂特全球经济因子库
从数字经济近两年的发展态势来说,2020年才是其真正的开局之年。前期所有的互联网企业发展都可以看做是工业文明向互联网文明迈进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好的头部企业还处在用工业文明思维来运作互联网企业的阶段。
从过渡时期走向发展时期,这就要求企业运营的实际参与者对数字经济和新基建的概念和落地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应坚持稳步推进数据经济发展,而不仅仅是随波逐流、毫无章法的前进。
三、新基建,布局长期
理性评估目前包括“新基建”在内的各种新刺激规划和政策建议,防止在“后疫情”期间出现“过度刺激”与“扩展不足”的困境,注重布局长期,是当前进行政策储备的一个关键点。
1.从2008年的4万亿,到2020年春天(疫情)里的新基建
今年一季度,包括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在内的多项高规格会议开始频繁地提及要「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基建主要包括 5G 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
这让很多人联想到了为应对 2008年9月由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相继推出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十项措施,也就是大家简称的「四万亿刺激计划」。这一计划一度饱受争议,却给我们留下了高铁、地铁等宝贵的基础设施资产,使得中国产业链的流传效率大幅提升。
于是很多人基于以下三点原因,积极提出应当重新评价2008-2009年4万亿刺激计划,采取类似的更为积极的扩张政策:
PMI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都创历史新低,比2009年上半年还要低;
中国供应链的停摆以及全球经济的未来大变异,中国外部环境将全面恶化,导致中国1-2月出口同比下降 17.2%,考虑下一步全世界疫情蔓延导致世界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全年出口增速下降可能超过2009年的状况;
一季度休克式停摆削减的经济增速估计在2个百分点左右,如果要使中国经济增速达到6%左右的目标,未来几个季度的平均增速必须达到7%以上,这意味着以后三个季度必须采取比“六稳”更要猛烈的新刺激政策,甚至应当与2008-2009年4万亿刺激计划相当。
理性评估该政策建议必须首先科学评估当前环境与2008年的差别。
2008-2009年的内需变化不大,消费从2008年的19%下降到2009年3月的14.7%,2009年全年为17.5%,固定资产投资2008年为26.1%,2009年全年持续上扬到30.5%。四万亿刺激计划是“以内需补外需缺口”,目前国家扩内需已经实施了接近10年,当下用内需补内需的政策空间大吗?
2008年外贸变异和房地产变异是核心。出口增速从2007年的31%下滑到2009年的-16%,房地产投资从2008年6月的35.1%下降到2009年1季度的4.9%。
中国外需和房地产目前会出现重大变异吗?从1-2月的数据来看,中国外需已经出现回落,但一定注意这个数据不能进行简单外推,同时世界经济衰退及其幅度也存在严重的不确定性。同时从2月下旬的交易数据来看,房地产出现2008年下半年的重大变异概率非常小。
四万亿刺激计划的重点是“铁公机+十大产业振兴计划”。2009年基建在4万亿刺激计划的作用下月度增速超过50%,年度增速达到42%,但总额仅为5.8万亿,占GDP的18%。2019年基建投资总额已经达到17万亿,与GDP的比值接近18%,基建增速要提升10个百分点就需要2万亿的资金支持,如果提升20个百分点,其资金的来源以及占GDP的比重可能就会过大。
四万亿刺激计划的工具是以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为主,辅之以积极的财政政策。2009年新增贷款9.6万亿,新增社会融资13.2万亿,导致“新增贷款/GDP”从2008年的13.06%提升到2009年的27.68%,提高了14.62个百分点,“新增社融/GDP”从2008年的18.31%上升到2009年的27.68%,M2/GDP、社融/GDP分别上升26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
到2019年,货币政策没有这种空间,因为M2/GDP和社融/GDP已经达到了200%和254%,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非常小。另外,200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处于配合地位,但是实际公共预算赤字率从2008年的0.4%上升到2009年的2.23%,上升幅度达到1.83个百分点。目前政府实际赤字率在2019年已经达到4.89%,全口径广义财政赤字率也已经攀升到10%左右,要快速提升接近2个百分点的空间也基本不存在。
当前疫情冲击与2008-2009年的冲击无论从内部还是世界范围来看都具有本质的差别,我们不能以目前疫情全面控制阶段的数据和预期来判断疫后经济循环的情况
因此,新基建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我们目前不仅没有实施类似4万亿刺激计划的更为积极的刺激政策的政策空间,没有出现类似2008年的持续的、全面的、以外部需求和内部房地产为主导的负面冲击,更没有重蹈2008-2009年刺激政策覆辙的必要性。
2.正确看待“新基建”的功效
“新基建”是比超级刺激计划更热门的话题。大家提出了各类“广义新基建”、“狭义新基建”方案,把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这七个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基础建设纳入到下一步大幅度扩展的政策计划之中,其目的是在避免旧基建建设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的同时达到扩大有效需求、对冲经济下滑的效果,这些理由的提出直接使“新基建”受到市场的热捧。但是,对于新基建是否足以支撑中国经济的复苏和顺利完成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各项目标,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评估。
第一,必须明确的是“新基建”并不新。
国家在《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十三五规划》、补短板基建建设、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3月4日政治局常委会议等规划中已经对“新基建”相关的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国家顺应中国经济发展潮流的应有之举。
第二,必须客观衡量“新基建”在2020年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可以短期落地和可实施的项目规模。
目前不同团队对于新基建的规模进行了测算。例如广发证券团队测算2020年可实施的新基建规模约1.1万亿左右,不含城际高速和市轨道交通大约4500-5500亿;中泰证券团队从目前存量PPP项目发现现有狭义的新基建项目占0.5%,规模不足1000亿元,类似新基建项目(轨道交通、园区开发和垃圾发电)占14.7%,大约2.6万亿;而从转向债流向来看,新基建占全部基建的比例为24%,其中轨道交通是主要发力点,剔除轨道交通其中的占比不足10%。
因此,单纯从狭义的新基建来构建未来稳增长、完成目标的扩展政策的核心显得严重不足,同时,短期能够马上进入实施阶段的新基建项目更为不足。
第三,必须考虑政府大规模投入新基建是否会产生强烈的挤出效应,产生新的市场扭曲。
事实上,新产业在很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传统产业的基础设施具有本质性的差别。一是大量的新产业核心短板并不在于物质资本,而在于技术、软性基础设施以及研发投入;二是很多新产业的基础设施与实际产业生产很多是一体的,而不像传统产业很多具有基础性、公共性,并与市场运行行业有截然的分离。
这些新产业的硬件基础设施、软性基础设施、实际物质资本以及其他营运成本往往是由企业根据市场原则进行一体化投资和营运,如果政府大规模进行这些行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将产生以下几个问题:1)政府将大规模挤出现在经营十分成功的企业;2)很多技术很可能被政府锁定,导致这些产业难以在竞争中进行创新和择优,导致新的市场扭曲。
第四,大幅度扩展新基建是否会打破很多新产业自身发展的市场规律。
目前中国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市场发展十分迅猛和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产业遵循了市场和产业发展的规律,政府利用大规模的投入来加大这些领域的发展是否会导致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受到干扰,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同时,从美国这些行业来看,政府减少产业干预是这些行业迅猛发展的关键。
因此,一个很重要的结论是,简单利用“新基建”来构建未来疫后扩展政策不仅面临“准备不足”“规模不足”“空间不足”等问题,关键是强行扩展新基建的规模很可能导致强烈的挤出效应,产生新的市场扭曲、扰乱现有新产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与2008年情况不同,高度不确定性是2020年后期经济运行的一个特征。不宜在疫情与经济社会高度不确定性状态下过早制定中期一揽子方案。简单利用“新基建”来构建未来疫后扩展政策,不仅面临“准备不足”“规模不足”“空间不足”等问题,关键的是强行扩展新基建的规模很可能导致强烈的挤出效应,产生新的市场扭曲、扰乱现有新产业蓬勃发展的局面。应坚持短期与中期相结合,经济刺激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稳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gt
-
云计算
+关注
关注
39文章
7845浏览量
137474 -
AI
+关注
关注
87文章
30979浏览量
269249 -
5G
+关注
关注
1354文章
48464浏览量
564482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