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从人脸支付到小区开门,人脸识别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中。该技术除了给大家带来方便,也引起了一些担忧:人脸识别是不是把监控做到每一个角落,随时随地在进行监控?
规范和管理人脸识别的确很有必要。对于生物 ID 的使用范围、存储模式、如何防止信息泄露,泄露后怎么惩处等问题,目前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应该不断通过场景分析,逐步推动立法。
但是把人脸识别妖魔化,臆想为随时随地的监控,显然是对技术缺乏理性认识。
目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作为人工智能的细分领域——人脸识别更是开启了我国的“刷脸时代”,日常支付、出行乘车、银行办卡、关防安检、公司考勤、刑事追捕等各大场景中都能见到其身影。
据报道,美国一家人工智能企业 Kneron 近期开展一项针对访问公共场所、及欺骗人脸识别系统以访问或完成支付的测试,通过一家日本企业制作的面具,成功突破了微信支付、支付宝刷脸支付、火车站刷脸进站的验证。消息一出,便引发众多议论。
人脸识别安全吗?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众多技术红利的同时不可避免也带来些许隐忧。人脸识别作为人工智能重要领域之一,亦是如此。
其实,人脸识别被破解的案例屡见不鲜。今年 1 月,四川省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打掉一个使用软件制作动态人脸图片,破解人脸识别系统,盗窃支付宝资金的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 8 名,查获公民个人信息数据 3000 余万条。
不止如此,其他的破解案例也在时刻诞生着。今年十月,嘉兴上外秀洲外国语学校 402 班科学小队爆料称:他们在一次课外科学实验中发现,只要用一张打印照片就能代替真人刷脸、骗过小区里的丰巢智能柜,取出了父母们的货件。
在信息安全与密码学国际会议上,新加坡管理大学安盛网络安全讲座教授邓慧杰也表示:“通过试验发现,发布于社交平台上的个人照片中,能成功解锁面部识别的用户数量占总用户数的 70%。”也就是说,你放在网上的一张照片,很可能可以直接解锁你的面部识别。
人脸识别安全更需技术进步保障
如此多的活生生的案例,人脸识别还可信吗?对此 Kneron 表示,面具和照片之所以能够瞒天过海,是因为相关人脸识别系统中,已录入面具或照片所指向的真人讯息,暂时认为利用面具蒙骗的行为不会广泛传播,但此技术和方法可能会被人假扮名人欺诈。
团队强调实验均在监督人员的许可和监督下进行,又称只要有安检人员在场发现测试人员使用面具,就不会轻易让他们通过安检,所以有关的检查点不会完全没有安全保障。
另外根据美国科技新闻平台 businessinsider 的说法,此次实验苹果公司及华为的人脸识别系统,均使用更复杂的结构光成像技术,所以系统未受 3D 面具所骗。
那么怎么看待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其安全如何保证呢?
一方面,社会需求孕育出新生技术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反哺社会进步,互相推进,一味地遏制,畏之如虎并不可取。人脸识别如今不仅应用在移动支付、日常出行中,更在安全防护、刑警追捕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人脸识别作为人工智能行业较大的产业,在行业里产生了一波红利,在产业价值链中,企业关注的重点在于更多的获利,因此也已被注入了太多的泡沫。
对此,要加强顶层设计,其次加大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与应用支持力度,加快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相结合,积极解决实际应用产生的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监管、提高门槛来规范人脸识别应用和发展。技术发展与人息息相关,人脸识别中出现的信息泄露等诸多隐私问题更需企业和大众关注伦理思考。技术获利企业更需具备法律意识,保护大众隐私安全,推行问责制度,谁泄露谁担责。
国内人脸识别落地应用领先全球
随着算法精度不断提升,安全性能日益提高,国内人脸识别技术已经逐步在公共安全、金融、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落地开花”,显露出了比较不错的应用前景。
特别是在公共安全领域,涉及到公安业务方面的图侦、大数据分析,借助人脸识别实现犯罪嫌疑人识别、抓捕;在交通领域,基于交通参与者人的识别,捕获交通违法;在商业楼宇中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对出入口实现实时监控等等。
据相关数据统计,国内公共安全领域是人脸识别应用重要的场景,其市场份额占比 30%左右。
与此同时,人脸识别技术正在深度结合行业应用,在金融支付领域、物流领域也实现了大跨步的落地应用。以线下支付为例,去年支付宝推出刷脸支付机具产品“蜻蜓”,目前已经在全国 300 多个城市落地,同时支付宝投入 30 亿元将用于激励商户使用刷脸支付。
在物流领域,今年 3 月起,菜鸟网络国内所有带摄像头的菜鸟驿站智能柜已陆续开通刷脸取件、刷脸寄件功能。
可以说国内“刷脸时代”已经来临,从身份审核到线下支付,从乘坐地铁到取快递、领养老金,“刷脸”正在变得一路畅通。与此同时,我国的人脸识别技术更是领先全球。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公布的新一次全球人脸识别算法测试结果中,依图科技、商汤科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3 家中国团队占据了前 5 名。
欧美受限于隐私保护,应用跟不上
美国是较早开展人脸识别应用的国家,早前,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已与机场和航空公司达成合作,利用生物识别摄像头部署人脸识别解决方案。该系统的一个作用是帮助识别非法滞留在美国的签证逾期人员。目前,这套生物识别系统推出至今已帮助识别出 7000 名签证逾期人员。
但是与国内人脸识别技术的大跨步前进,在欧美国家某种程度上,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发展得比较慢,主要是基于“重隐私”观念下的身份信息泄露疑虑延缓了发展。
尤其是对于人脸识别是否应该用于执法,美国正处于立法争议阶段,部分地方政府对人脸识别技术展现出了谨慎和排斥的倾向。近段时间报道,旧金山将成为美国第一个禁止人脸识别的城市。
去年,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组织了 30 多个民权组织联合反对亚马逊向政府和警察部门推销人脸识别产品,并举行一系列抗议活动,反对美国政府使用人脸识别技术。
在欧洲这个情况更为严重,目前欧洲出台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规定,包括人像在内的生物信息属于本人所有,对其使用需要征得同意。
何为利,何为弊
从国内人脸识别快速发展的态势来看,人脸识别技术进步带来了更快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入,同时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人脸识别是否存在泄露隐私的风险?国内相关学者曾表示,密码可以更换,但人脸却不能更换,一旦人脸库被黑客攻击,人脸识别系统可能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安全问题。
与欧美国家相比,国内基于人脸识别的信息安全保护还相对落后,人们对自身的隐私安全保护还不够,需要国家及相关企业把信息安全保护提高到一个更高的级别。另外,在安全有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发挥人脸识别的优势,开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未尝不可。
审核编辑 黄昊宇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