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是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产物,目前我国产业园区经历了生产要素推动的1.0阶段、以服务要素需求推动的2.0阶段、以科技创新要素需求推动的3.0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城市功能要素需求推动的4.0阶段发展初期。
产业园区是承载不同产业发展的载体,因此,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只是开始,更重要的在于园区运营和产业服务。从“搭框架”到“精装修”,产业园区的运营也从“1.0”到“4.0”正在不断的颠覆传统的思维模式。
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这跟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经济背景密不可分,每阶段的园区也有它们各自明显的发展特征。
1.0版本
功能单一的工业园区(上世纪80年代)
中国的首批产业园区,兴起于中国改革开发之初。而在中国经济条件匮乏的阶段,一旦某个地方能为产业发展提供较为便利的基础条件,那么这个地方就能吸引到大量的企业入驻。
其发展效果非常好地契合了改革开发之初,中国廉价劳动力丰富,消费品匮乏的历史环境,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历程的强劲起步,也为中国经济积累了发展的动力。
产业园区1.0的特点: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各种产业百废待兴,技术、资本基础均较为薄弱,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企业对产业发展环境的要求相对简单,主要以区位、交通、基础设施等基础条件为主。此时的产业园区,产业定位模糊,企业类型庞杂,功能相对简单,主要是在区位交通条件相对优良的地区,提供满足企业基本生产条件要求的物理空间。
2.0版本
产业升级的高科技园区(上世纪90年)
20世纪90年代,各类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和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兴起,在这一阶段的园区发展,产业升级成为了主基调。同时,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得以发展,经济进入投资驱动时代,在这个阶段,许多园区已经具有明确的产业主题,通过同类企业集聚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与此同时,有效的促进了各地产业结构的升级,提升了地方经济增长中的技术附加值,更为重要的是,很好地增强了区域的创新能力。同时推动了中国开始由比较单一的劳动红利经济,向一定程度的技术红利经济发展。
产业园区2.0的特点:功能形态开始向丰富化发展;功能方面,生产制造以外的科技研发、商务办公等功能开始出现;形态方面,虽然依旧以生产制造所需的厂房为主体,但是标准厂房开始出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中试办公楼、孵化办公楼等形态也开始在园区出现。
开始引入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产业,比如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就是在这个阶段开始兴起的。相对于园区1.0版的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更重要的特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
3.0版本
功能复合的综合性园区(本世纪前10年)
专业化分工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产业园区的精细化发展,企业必须把精力聚集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一阶段的产业园区,主导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周边围绕多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原材料和生产性服务,产业园区功能复合化发展。
产业园区3.0的特点:产业模式上,由于汽车、生物制药等制造型产业园成为经济驱动主力,产业需求升级进一步提升,产业园区呈现精细化发展趋势,衍生了物流、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并向生产制作企业周边集聚,开始形成完整的上下产业链,走向了功能复合化发展之路。
空间规划上,建筑形态和品类更加多样化,生活配套和商业配套不断完善,品质有所提升。
服务模式上,园区开始服务与企业的发展与提升,在销售、采购、研发、品牌、信息、融资等生产性服务领域为企业提供助力,实现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利润空间的目标。
4.0版本
产城融合的复合型园区(2011-目前)
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随着“空城”、“钟摆效应”等现象的出现和持续发展,使相关政府和园区管理者不得不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产业园区从业人员的需求。功能需求、配套需求、空间需求与环境需求,缺一不可,这一系列需求的满足,促成产业园区4.0版本的成长。
产业园区4.0的特点:开始充分地丰富化,为满足“人”的需求的功能纷纷出现,如日常消费、娱乐休闲、生活居住等功能开始在产业园区发展。相应地,除了原先的厂房、办公楼、商务酒店之外,商业、公寓、学校、医院等形态大量出现。
除了园区物理空间配套完善外,通过移动互联网,提升园区虚拟空间配套,即线上连接、线下经营的企业社群;营造全球链接的社交空间,形成内外开放、资源整合的产业生态圈。通过智慧园区平台建设,可以将分散的各种园区资源和功能平台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并放大各种资源和平台的价值,打造有生命力的产业园区。
责任编辑:lq
-
工业园
+关注
关注
0文章
9浏览量
6164 -
产业园
+关注
关注
0文章
44浏览量
7364
原文标题:一文了解产业园区从1.0到4.0的发展过程
文章出处:【微信号:scinaniot,微信公众号:司南物联】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