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光伏产业链价格迎来涨价潮。其中,多晶硅料因为事故、自然灾害等原因,供不应求,价格一路走高,让下游光伏制造企业看到了原材料保供的重要性。
德国分析机构Bernreuter最新报告指出,“随着太阳能成为最便宜的能源,未来几年全球光伏装机量的增长将超出许多人的想象,这将推动晶硅的需求增长。”
近年来光伏市场持续回暖,国内多晶硅企业持续扩产,同时成本持续下降,以及海外高成本多晶硅产能加速退出,多晶硅加速向国内转移。
“十四五”期间国内年均装机量60GW,硅业分会预计2020年全球光伏装机量为120GW左右,而2021年装机量有望快速提升至140-150GW。
据光伏协会数据统计,2019年,全国多晶硅产量达34.2万吨,市场占比达66.9%,产能总规模达45.2万吨,占比达69.2%,连续7年产量位居全球首位,预计到2025年我国多晶硅年产量将达到102.2万吨。
中国在产业链各环节凭借性价比和技术优势,产能利用率基本领先海外(2019年多晶硅环节中国产能表观利用率较低,主要由于近10万吨新产能集中投产并经历爬坡期影响),尤其是龙头厂商马太效应凸显。国内多晶硅的自给率从2010年的47.8%持续提升至2019年的75.4%,对外依存度大幅降低。
光伏产业链大致可分为多晶硅、硅片,中游电池片、组件,以及下游光伏发电系统三大环节。
光伏发电是利用硅片的光伏效应,将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发电形式。
太阳能级多晶硅作为光伏产品制造的基础原材料,处于晶硅光伏产业的上游环节,具有产能投资金额大、技术工艺复杂、投产周期长等特点,且具备较高的进入壁垒,行业附加值较高。
光伏发电技术路线主要包括晶体硅光伏发电和薄膜光伏发电,其中晶体硅光伏发电包括单晶硅片发电和多晶硅片发电。两者在成本和光能转换效率上各有优劣。单晶硅转换效率比多晶硅要高,但是制作成本也要比多晶硅高。
所以在光伏电站爆发初期,厂家为了迅速扩大规模,满足电站的建设的需求,多晶硅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从各环节厂商看,中国光伏龙头厂商在全球制造商中亦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且在核心原材料和设备环节,基本不存在被海外厂商严重卡脖子的情况。
近两年光伏产业链的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等主要环节,中国企业在产能Top 10制造商中分别占据7/10/9/7/5席,尤其在产业链上中游领域出现国内厂商规模优势一边倒的情况。
德国分析机构Bernreuter认为,大量的多晶硅将来自中国多晶硅制造商的大规模产能扩张。其中最主要的是通威,通威在2020年取代了德国最大的多晶硅厂商Platzhirschen Wacker,成为世界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
根据硅业分会数据显示,行业的扩张主要是保利协鑫、东方希望等行业龙头主导,中小企业总量继续收缩,行业继续强化马太效应。
光伏龙头隆基股份14日发布公告,将再签订采购大单,确保未来五年多晶硅料的供应。公司旗下七家子公司与新特能源签订五年期多晶硅料采购协议。根据协议,双方于2021年至2025年多晶硅料合作量不少于27万吨。按照当前多晶硅料的市场价格测算,这份合同的总金额高达192.35亿元。
目前光伏产业链供应端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且多晶硅和硅片环节产能向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转移趋势明显。
在多晶硅生产过程中,电价与原材料占比较高,分别达35%、28%,电力费用影响显著。在多晶硅主要生产国中,中国电价最低,仅为0.04美元/kWh,德国电价最高,为0.16美元/kWh。
且国内多数多晶硅生产企业将厂建于低电价的新疆、内蒙、青海等地区,企业电费成本优势显著。随着多晶硅价格持续回升,具有成本优势的龙头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随着各项创新技术的应用,光伏发电度电成本正在快速下滑,光伏协会乐观预期2025年全球光伏年装机量将超过300GW,对多晶硅的年均需求量将提升至70万吨以上(对应工业硅90万吨)。
截至2020年9月份,国内多晶硅产能仅为42万吨/年,海外产能不足9万吨/年,市场供应存在较大缺口。
随着下游硅片产能扩产较快及光伏终端需求边际向好,多晶硅价格上涨具备一定延续性。且随着国内政策修复,海外市场回暖,需求逐步释放,高品质硅料需求提升,多晶硅有望在光伏持续高增长的背景下迎来向上拐点。
责任编辑:tzh
-
光伏
+关注
关注
44文章
3011浏览量
69007 -
硅片
+关注
关注
13文章
367浏览量
34664 -
电池
+关注
关注
84文章
10588浏览量
129952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