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手机要凉了?又一员老将折戟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LG正在研究打包出售移动业务的可能性。

这段时间,三星想凭借Galaxy S21系列重返中国市场,但另一家韩国品牌却想通过出售业务的方式「重回一流企业」——据报道,由于LG电子移动部门连续多年亏损,LG正在研究打包出售移动业务的可能性。也有消息指出,LG的智能手机业务将出售给越南集团VinGroup。

 

如果此项出售计划能成功通过,LG有可能会成为韩国继泛泰后,第二家出售手机业务的电子品牌。在爆出出售传闻后不久,LG电子也在新闻中承认「公司目前不排除任何可能性,正密切研讨移动业务的运营方向」,同时LG也表示「目前不排除缩小规模、出售、维持经营等所有可能性」。

换句话说,LG移动业务的出售,很可能只是时间的问题。

但是,一个诞生于大型集团、背靠众多产业链、曾于三星「平起平坐」的LG手机,怎么就要被「逐出家门」了呢?

居安不思危的LG

我们先说说LG的基本盘——韩国。不同于中国手机厂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也不同与日本运营商的强大影响力,韩国的智能手机市场可以说是极为稳定,或者说是死板。7年前,三星、LG与泛泰(Pantech)三大品牌共占据了接近85%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其中三星更是凭借60%的占有率「一骑绝尘」,即使是苹果在韩国市场中也只有不到15%的市场份额。

这过于平缓的市场竞争虽然为三大韩国品牌带来的丰厚的利润,但却无形之中「消磨」了品牌的创新能力。以泛泰为例,这家韩国品牌业务可以说相当单一,除了给AT&T、Verizon等美国运营商生产定制合约机以外,主营市场就只剩下韩国本土,可以说对手机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完全没概念」。

这种「躺赚」的日子自然也没能持续多久,因长期缺失的市场竞争,泛泰已经失去了对数码科技领域的敏锐感知,并在中国手机品牌爆发后逐渐走向衰弱,最终在2015年出售,被Optis与Solid牵头的技术集团收购。

虽然LG不像泛泰沉浸在韩国手机的小市场中,但LG对手机市场同样有着错误认知——不仅性能比不过三星或一众国产手机厂商,甚至连LG引以为豪的屏幕效果也渐渐被国产品牌超越,「品牌特点」这一特性,更是从未在LG身上体现。

在产品影响力持续走低后,LG通过业务重组的方式为产品赋予了些许竞争力。但因为对市场的错误估计,LG的「MIX」——Explorer Project推出的手机剑走偏锋特立独行,却无法依旧无法打动消费者。多年来的持续亏损也让LG移动业务成为集团中少有的亏损「拖油瓶」,截至去年第四季度,LG移动已亏损5万亿韩元。在今年2020 Q3的财报中,LG移动通讯也是LG除了汽车业务外唯一亏损的分支。

将市场占有率仅2%的移动业务打包出售并体面退场,可能是LG在水深火热的全球移动市场中最后的选择。

抛掉移动业务后的LG

纵观国际手机市场,像LG移动这样长期亏损,成为集团「拖油瓶」的品牌其实还有很多,大家「津津乐道」的索尼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对于索尼集团来说,即使亏损「卖大楼」也要坚持移动业务,这背后其实是索尼数字事业的一盘大棋。

在数字娱乐与互联网相关领域颇有建树的索尼认为「未来互联网的交互与发展注定出现巨大变革,而智能手机很可能会是走向下一代智能通讯的其中一个入口」。索尼之所以不愿意放弃移动业务,真正目的是要在互联网行业变革时保住一个「入口」与背后的生态链。

但LG显然没有这样的顾虑——尽管LG背后有着庞大的实业集团,但更多的还是聚焦于通讯服务、家电与化工实业。除了为屏幕、电池业务做广告外,LG的移动业务并未肩负着「全集团的希望」。既然「可有可无」,那么将手机业务打包出售,对LG来说未尝不是个新机遇。

首先,将移动业务出售意味着可以抛掉LG集团中一个「包袱」,同时也可以将更多研发力量投放在笔记本等有盈利能力的消费电子业务上。不同于LG的手机,凭借独特的产品定位于出色的竞争能力,LG在轻薄笔记本行业可谓是拿下了「半壁江山」,著名的LG Gram更是开创了轻薄笔记本的新时代。

除此之外,将业务打包出售也代表LG可以抛开手机硬件的限制,专注于屏幕技术的研发。过去几乎每一代LG手机屏幕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问题,出售手机业务意味着LG可以专心做屏幕生意,为Apple与中国品牌「定制」屏幕,甚至有望凭借其业界地位与其他品牌合作,在手机品牌立项时就参与合作研发,定制出专属的顶级屏幕。

即使从LG移动的角度来看,被出售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LG移动的潜在买家为越南一家综合集团Vingroup。出售后Vingroup可以借助LG外壳走向国际市场;与韩国市场「风格迥异」的东南亚市场又可以为LG带来新的活力。这对双方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总结

从LG移动的经历不难看出,在中国品牌等更具竞争力的「新玩家」入场后,曾经「偏安一隅」的「安乐窝」已经从全球手机市场中消失。从高端旗舰机型到低价入门手机,每一个市场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与消费者「脱节」的品牌,如果不能改变产品策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打包出售将是他们的最终结局。

责任编辑:haq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