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青青的海子,因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以青海湖为中心,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别命名为海东、海南、海西、海北,朗朗上口又便于记忆。
随着2020年11月海南和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宣告建成,青海再一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我们这次要去的,是位于青海湖东南60公里的塔拉滩,一片以青海湖之名、再造一片蓝色光伏海的地方。——题记
从西宁到共和,道路两岸陡峻的山体逐渐退去,视野渐渐辽阔起来:蓝天、白云、碧草,牛羊点缀其间,一派祥和宁静。只有远山上隐隐闪耀着的白雪,向来人昭示着昨晚风雪驻足过的痕迹。
这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以“共和”命名的县城。
在2011年之前,共和县还不像现在这样全球知名。因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基地落户于此,共和县迎来史上最热闹的时刻:
这个人口不足5万的小县城,光伏电站建设高峰期,大吊车“一车难求”;餐饮、住宿、汽修、五金、建材被迅速带动起来,共和县城所在地恰卜恰镇人满为患。
这样的盛景,还只在上个世纪80年代修建龙羊峡水电站时出现过。
黄河“龙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
随着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基地逐渐成型,当地开始流传一句话,“青海有三海:青海湖、龙羊峡、光伏海。”
而这一切,都与一家以“黄河”冠名的企业有关——国家电投集团黄河水电公司(以下简称“黄河公司”)。
十年逆变
2020年9月26日,对黄河公司和华为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傍晚17时18分,由黄河公司投资建设的青海共和2.2GW光伏电站最后一个标段并网发电,标志着支撑全球首条100%输送清洁能源的特高压输电工程(青豫直流)配套电源点正式通电。
同时,该项目也成为全球最大单体光伏电站、全球最短时间内建成的新能源发电项目(从中标到全部并网历时一年)。
与之配套的“青豫直流”,作为全球首条100%输送清洁能源的特高压输电线路,西起青海海南州、东至河南驻马店,全程跨越1563公里,源源不断地将来自西北高原的清洁能源送往中原大地,高原之光点亮中原万家灯火。
随着青海共和2.2GW光伏电站的全面并网以及青海省“十三五”存量风电项目的陆续并网,海南州、海西州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分别达到1543.6万千瓦和1012万千瓦,两个基地全部跃上千万千瓦级台阶,青海省“十三五”能源发展目标得以提前实现。
青豫直流特高压,跨越1563公里,高原之光点亮中原万家灯火
然而对华为人来说,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是用270个日夜与黄河公司并肩奋战交出的完美答卷,更是十年坚守与精进铸就的勋章。
十年前,中国的逆变器市场还是集中式的天下。
2013年,华为携手黄河公司,在青海格尔木光伏电站中首开组串式逆变器应用于大型地面电站先河。此举不仅打破了原先集中式一统天下的局面,更引领了后来的光伏行业发展进程。
2014年,双方首次扛起智能光伏大旗,推出基于组串式逆变器的智能光伏解决方案,对电站进行全面的数字化改造。
一年后,“智能光伏联合创新中心”在黄河公司成立。该中心孵化出的诸多行业首创技术,为全球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前瞻性、战略性的科技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
例如现在重构运维体验的智能IV诊断技术,作为该中心的创新成果之一,不仅大幅提升了运维效率,该技术更为深远的影响,是贡献于光伏度电成本(LCOE)的大幅下降。
华为智能光伏服务塔拉滩现场,累计故障率控制在0.6‰
很快,组串式逆变器在2017年反超集中式,成为光伏逆变器主流。今天,智能IV诊断技术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大规模应用,用于替代原先繁杂低效的人工运维巡检,全球范围内的光伏平价得以提前到来。
星火燎原。智能光伏从中国黄河发轫,由于双方的不断尝试、突破与进取,占地609平方公里的全球最大光伏发电基地,连同百兆瓦实证基地一起,托举黄河发展成为真正的全球光伏产业与技术高地。
按照黄河公司董事长谢小平的话说,双方通过资源对接、优势互补,实现了“1+1>2”。
十年时间,依托一条大河、一片荒漠,这片土地创造了六个“世界之最”:
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基地、全球最大光伏发电运营商、全球最大单体光伏电站、全球首条100%清洁能源特高压、全球最大水光互补电站、全球最大百兆瓦实证基地。
依托一条大河、一片荒漠,这片土地创下六个“世界之最”
百兆瓦实证基地一隅
得益于华为贡献的数字信息技术、5G网络应用和智能手持终端,黄河公司同步建成中国最大的新能源集控中心,34座光伏场站接入、2000多万数据测点,实现光伏电站集中监控、大数据分析、远程诊断与实时维护。
根据规划,这里最终将建成609.6平方公里的光伏园区(接近新加坡国土面积)和2400平方公里的风电场。
截至2020年底,海南州可再生能源总装机1865万千瓦,其中光伏900万千瓦、水电550万千瓦、风电410万千瓦、光热发电5万千瓦,已壮大成为名副其实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高地。
塔拉牧歌
塔拉,蒙古语意为“滩地草原”。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干旱少雨和过度放牧,这里是一片戈壁沙丘,是黄河上游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从2011年开始,得益于光伏电站的建设,太阳能电池板的铺设减弱了地表蒸发量,提高了土壤水分,这里的植被逐渐得到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板上发电、板下牧羊,现代科技与传统自然和谐共生的巨幅画卷在青藏高原铺陈开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十年之后,塔拉滩也完成逆变,恢复了她“滩地草原”的本来面貌。
塔拉牧歌:板上发电、板下牧羊
“光伏羊”奔向光伏园
光伏园里牧羊的消息,几乎在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多年不闻的塔拉牧歌再次响彻高原。
在去往基地的途中,黄河公司光伏维检公司生产技术部副主任宦兴胜告诉我们,现在塔拉滩光伏羊已经成为这片土地上又一张响亮的名片,正在注册商标。
宦兴胜在基地
多苟杰,今年50岁,家在铁盖乡,他家的牧羊点就在13区附近。由于家里养了550多只小尾寒羊,需要优质牧草,多苟杰和老婆平时就在这里放牧。
“以前这里没有这么好的草,都是沙子,长出来的嘛,一丛一丛的,就像你们在路边看到的那种,硬,羊不吃的。”见到我们,多苟杰笑着说。
牧民多苟杰和老婆在自家羊圈门口
从塔拉滩光伏项目规划伊始,黄河公司就在思索,如何在工程建设的同时修复当地生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改善”,实现光伏与生态的双赢。
一开始,为了减少荒漠风沙对太阳能光伏板的影响,他们就在园区周围撒下牧草种子。没想到的是,光伏园区内的草很快就比外面高出一大截。
“我们观察到,光伏板的遮挡减少了地表水分的蒸发,另外清洗光伏板的水渗透到地里,草也会长得快一些。”宦兴胜说。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牧草长得过高,会对光伏板形成遮挡,影响发电量;冬天牧草干枯,还容易引发火灾。
从2015年开始,黄河公司试着在园区投入600只羊,效果不错:既方便了牧民,又让园区的草得以控制在一定的高度不至影响发电。
围绕国家及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求,从2015年起,黄河公司开展了大型荒漠光伏电站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光伏电站建设对区域土壤水分条件的改善和植被恢复产生了良好影响,平均风速降低41.2%,空气温度日均减温0.5℃,空气湿度日均增湿2.1%,20厘米深度土壤增湿32%。
从此后,黄河公司调整了园区光伏支架设计,从原先离地50公分,升高到1.2米。
尽管由此带来了建设成本的增加,但通过与周边牧民签订园区放牧协议,加上光伏园区建设与运维给周边村民带来就业机会,以及在光伏电站内套种昆仑雪菊、透骨草等经济作物,黄河公司逐渐摸索出一套“光伏+生态+惠民”模式,发展光伏经济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交通、城镇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加速了黄河上游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与稳定。
基于黄河公司在塔拉滩的生态修复实践,2018年,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实验室在黄河公司成立,专门致力于以青海为代表的西北干旱荒漠化地区生态治理研究。
如今,5000多只光伏羊在园区里吃草、休憩,牧羊人的歌声从草原深处传来,空气里洋溢着幸福快乐的味道。
铁盖乡的小姑娘——多杰闹措
有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基地作为支撑,青海电网作为中国清洁能源占比最高的区域电网,自2017年以来陆续开展了“绿电7日、9日、15日、30日”活动并大获成功。
2021年8月16日,这一纪录再次被刷新至百日。
十年沧海桑田,塔拉荒漠重现绿洲。
站在30米高的巡检塔里向外望去,一汪蓝色的光伏海洋与不远处的青海湖相映成趣,“大美青海”的盛名大概是不负的。
原文标题:以“青海湖”之名,再造青海 让科技与自然共生,看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基地如何给出答案?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华为智能光伏】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pj
-
华为
+关注
关注
216文章
34462浏览量
251855 -
数字化
+关注
关注
8文章
8754浏览量
61830 -
光伏电站
+关注
关注
5文章
542浏览量
26977 -
智能光伏
+关注
关注
0文章
97浏览量
9253
原文标题:以“青海湖”之名,再造青海 让科技与自然共生,看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基地如何给出答案?
文章出处:【微信号:HuaweiInverter,微信公众号:华为智能光伏】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