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文智)近期关于半导体芯片砍单降价的消息不绝于耳,MCU芯片也一样,特别是消费类MCU芯片的降价压力最大,不过车用MCU芯片仍然维持了旺盛的需求,可谓一枝独秀。那么在车规MCU市场,国产MCU厂商有哪些机会,目前的进度又如何呢?
目前车规MCU的市场格局
传统汽车有40个左右的ECU模块,每一个模块至少需要1颗MCU。随着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在新出厂的汽车普遍都具有L2级自动驾驶功能,未来还会升级到L3、L4,甚至L5级自动驾驶,加上新的电子电气(E/E)架构的不断升级,车规级MCU的用量将会越来越多,比如ADAS中的摄像头模块、激光雷达模块等都会需要MCU的支持。业内人士预计到2025年,单车MCU的用量会提升到55~80颗。
一般来说,车规级MCU需要从设计开始就符合车规级规范,从设计到晶圆,再到封装测试,所有流程都必须符合车规级的规范,这样势必会增加芯片的成本。还有,车规级MCU要求可靠性更高,温度范围更广,一般车规级MCU的温度要求是-40℃~125℃,而工业级只需要-20℃~105℃,消费级则更低了,满足0℃~85℃即可。因此,车规级MCU会比消费级MCU贵20%~40%。
目前车规级MCU主要分为8位、16位和32位三种类型的MCU,8位MCU主要用于风扇、空调、雨刷、天窗、座椅,以及门窗的控制;16位MCU主要用于动力传动系统,比如引擎、离合器、刹车等;32位MCU主要用于仪表盘、车身、娱乐、ADAS、自动泊车等应用场景。
主流的车规级MCU厂商中,瑞萨电子、英飞凌、恩智浦、ST、TI、Microchip这6家就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MCU厂商目前的占比在2%~3%之间。
其中8位MCU供应商主要是英飞凌、恩智浦和Microchip,Microchip的量最大;
16位MCU供应商主要是被恩智浦收购了飞思卡尔,由于16位比较尴尬,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现在大家基本都放弃了,停止了新产品的开发;
32位MCU的供应商主要有瑞萨、恩智浦、英飞凌和ST四家。
而国内MCU厂商针对汽车市场的产品几乎都集中在32位。目前已经进入前装市场的有芯旺微、杰发科技和小华半导体等,另外还有不少在MCU厂商已经推出,或即将推出车规级MCU产品,比如兆易创新、复旦微电子、中颖电子、航顺、中微、芯海科技、国民技术等。
国产MCU厂商的机会
车内MCU其实还可以划分为具有功能安全的MCU和不具备功能安全的质量管控类MCU两大类。质量管控类MCU一般用在没有功能安全目标,不会影响到整车行为和人身安全的场景;带有功能安全的MCU更多地用在底盘、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控制、ABS刹车制动等)、安全气囊控制、车身稳定系统等场景。
国内汽车芯片产业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晚,因此,目前国内MCU厂商主要专注在不涉及功能安全的控制器内的MCU,也就是管控类等级的MCU。
在地盘动力方面,需要功能等级安全的MCU,目前国内MCU厂商很少有厂商推出相关产品,其市场缺口也是最大的,国产化替代目前几乎为0,未来机会很大。
在车身控制方面,现在已经开始国产替代了。目前国产MCU的技术性能已经可以满足汽车需求了,因此,整体需求的增长速度很快。
国产MCU厂商在车规级方面的进度
芯旺微在车规级MCU方面发力较早,他们在2012年就进入汽车后装市场,2015年推出了8位车规MCU。2019年划分出了A系列车规级芯片,实现了前装市场量产,用于车灯控制等,同年32位车规MCU发布。2021年发布了第二代32位车规MCU,今年即将发布第三代32位车规MCU,新产品很多用在了核心ECU控制单元。
杰发科技做车规级MCU的时间也比较早,该公司2018年推出了首颗车规级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MCU AC7811量产,2020年推出了基于ARM Cortex-M0内核的AC7801量产。2021年MCU整体出货量激增达到千万颗,2022年推出了首款基于ARM Cortex-M4F 内核而且符合ISO26262功能安全ASIL-B的AC7840。
以嵌入式CPU起家的国芯科技也推出了车规级的MCU产品,通用汽车电子车身及网关控制芯片CCFC2012BC进入量产阶段,发动机控制芯片CCFC2007PT完成设计并流片,车用BMS(电池管理)MCU也在研发过程中。
中微半导体于近日发布了其全新车规级MCU BAT32A2系列,产品阵容包括BAT32A237、BAT32A239、BAT32A279三款型号。其中,BAT32A237基于Arm Cortex-M0+内核,工作频率48 MHz,配备128KB Flash,12KB SRAM和1.5KB专用 Data Flash。
兆易创新当前应用于汽车市场的MCU主要面向后装市场。该公司第一颗车规级MCU已发布,采用40nm工艺,对标NXP S32K1XX系列,面向车身的电机控制、车灯控制等应用。
复旦微电子于12月8日发布了首款车用MCU产品, FM33LG0xxA系列MCU,目标应用领域包括雨刮器、车窗、座椅位置、车顶、门锁、空调、尾门控制器、电子换挡器、照明控制等。该产品预计将在明年第一季度到第二季度上车。从公布的产品性能来看,复旦微这次发布的车规MCU对标NXP的S32K,S32K系列汽车MCU是NXP推出的针对汽车行业的通用型MCU,采用Arm内核,可以覆盖从M0到M4,不同应用的多层次需求,整个系列具有很好的软件兼容性,以及功能安全特性。
结语
就目前来看,已经有不少国内厂商推出了车规级的MCU产品,还有些没推出的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计划着,毕竟这块市场的发展前景已经很明朗了。
当然,这里只是列举了一部分的汽车MCU半导体芯片市场情况,关于更多汽车半导体芯片,比如车用IGBT等功率器件、模拟器件、被动元器件等详细市场情况,欢迎关注电子发烧友网8月10日在深圳南山益田威斯汀酒店举办的“2022汽车电子创新技术研讨会”,会上我们将会分享更多汽车半导体芯片的相关信息。
目前车规MCU的市场格局
传统汽车有40个左右的ECU模块,每一个模块至少需要1颗MCU。随着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在新出厂的汽车普遍都具有L2级自动驾驶功能,未来还会升级到L3、L4,甚至L5级自动驾驶,加上新的电子电气(E/E)架构的不断升级,车规级MCU的用量将会越来越多,比如ADAS中的摄像头模块、激光雷达模块等都会需要MCU的支持。业内人士预计到2025年,单车MCU的用量会提升到55~80颗。
一般来说,车规级MCU需要从设计开始就符合车规级规范,从设计到晶圆,再到封装测试,所有流程都必须符合车规级的规范,这样势必会增加芯片的成本。还有,车规级MCU要求可靠性更高,温度范围更广,一般车规级MCU的温度要求是-40℃~125℃,而工业级只需要-20℃~105℃,消费级则更低了,满足0℃~85℃即可。因此,车规级MCU会比消费级MCU贵20%~40%。
目前车规级MCU主要分为8位、16位和32位三种类型的MCU,8位MCU主要用于风扇、空调、雨刷、天窗、座椅,以及门窗的控制;16位MCU主要用于动力传动系统,比如引擎、离合器、刹车等;32位MCU主要用于仪表盘、车身、娱乐、ADAS、自动泊车等应用场景。
主流的车规级MCU厂商中,瑞萨电子、英飞凌、恩智浦、ST、TI、Microchip这6家就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MCU厂商目前的占比在2%~3%之间。
其中8位MCU供应商主要是英飞凌、恩智浦和Microchip,Microchip的量最大;
16位MCU供应商主要是被恩智浦收购了飞思卡尔,由于16位比较尴尬,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现在大家基本都放弃了,停止了新产品的开发;
32位MCU的供应商主要有瑞萨、恩智浦、英飞凌和ST四家。
而国内MCU厂商针对汽车市场的产品几乎都集中在32位。目前已经进入前装市场的有芯旺微、杰发科技和小华半导体等,另外还有不少在MCU厂商已经推出,或即将推出车规级MCU产品,比如兆易创新、复旦微电子、中颖电子、航顺、中微、芯海科技、国民技术等。
国产MCU厂商的机会
车内MCU其实还可以划分为具有功能安全的MCU和不具备功能安全的质量管控类MCU两大类。质量管控类MCU一般用在没有功能安全目标,不会影响到整车行为和人身安全的场景;带有功能安全的MCU更多地用在底盘、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控制、ABS刹车制动等)、安全气囊控制、车身稳定系统等场景。
国内汽车芯片产业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晚,因此,目前国内MCU厂商主要专注在不涉及功能安全的控制器内的MCU,也就是管控类等级的MCU。
在地盘动力方面,需要功能等级安全的MCU,目前国内MCU厂商很少有厂商推出相关产品,其市场缺口也是最大的,国产化替代目前几乎为0,未来机会很大。
在车身控制方面,现在已经开始国产替代了。目前国产MCU的技术性能已经可以满足汽车需求了,因此,整体需求的增长速度很快。
国产MCU厂商在车规级方面的进度
芯旺微在车规级MCU方面发力较早,他们在2012年就进入汽车后装市场,2015年推出了8位车规MCU。2019年划分出了A系列车规级芯片,实现了前装市场量产,用于车灯控制等,同年32位车规MCU发布。2021年发布了第二代32位车规MCU,今年即将发布第三代32位车规MCU,新产品很多用在了核心ECU控制单元。
杰发科技做车规级MCU的时间也比较早,该公司2018年推出了首颗车规级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MCU AC7811量产,2020年推出了基于ARM Cortex-M0内核的AC7801量产。2021年MCU整体出货量激增达到千万颗,2022年推出了首款基于ARM Cortex-M4F 内核而且符合ISO26262功能安全ASIL-B的AC7840。
以嵌入式CPU起家的国芯科技也推出了车规级的MCU产品,通用汽车电子车身及网关控制芯片CCFC2012BC进入量产阶段,发动机控制芯片CCFC2007PT完成设计并流片,车用BMS(电池管理)MCU也在研发过程中。
中微半导体于近日发布了其全新车规级MCU BAT32A2系列,产品阵容包括BAT32A237、BAT32A239、BAT32A279三款型号。其中,BAT32A237基于Arm Cortex-M0+内核,工作频率48 MHz,配备128KB Flash,12KB SRAM和1.5KB专用 Data Flash。
兆易创新当前应用于汽车市场的MCU主要面向后装市场。该公司第一颗车规级MCU已发布,采用40nm工艺,对标NXP S32K1XX系列,面向车身的电机控制、车灯控制等应用。
复旦微电子于12月8日发布了首款车用MCU产品, FM33LG0xxA系列MCU,目标应用领域包括雨刮器、车窗、座椅位置、车顶、门锁、空调、尾门控制器、电子换挡器、照明控制等。该产品预计将在明年第一季度到第二季度上车。从公布的产品性能来看,复旦微这次发布的车规MCU对标NXP的S32K,S32K系列汽车MCU是NXP推出的针对汽车行业的通用型MCU,采用Arm内核,可以覆盖从M0到M4,不同应用的多层次需求,整个系列具有很好的软件兼容性,以及功能安全特性。
结语
就目前来看,已经有不少国内厂商推出了车规级的MCU产品,还有些没推出的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计划着,毕竟这块市场的发展前景已经很明朗了。
当然,这里只是列举了一部分的汽车MCU半导体芯片市场情况,关于更多汽车半导体芯片,比如车用IGBT等功率器件、模拟器件、被动元器件等详细市场情况,欢迎关注电子发烧友网8月10日在深圳南山益田威斯汀酒店举办的“2022汽车电子创新技术研讨会”,会上我们将会分享更多汽车半导体芯片的相关信息。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芯片
+关注
关注
456文章
50919浏览量
424563 -
mcu
+关注
关注
146文章
17173浏览量
351614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软错误防护技术在车规MCU中应用
,远大于车规芯片要求,ASIL-D等级车规MCU要求小于10 FIT,为了满足ISO26262要求,需要解决软错误问题。对于软错误汽车
发表于 12-06 16:39
东风集团发布国产高性能车规MCU芯片DF30
近日,东风集团正式发布了其首颗由整车厂定制的国产高性能车规MCU(微控制单元)芯片——DF30。作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部分,东风汽
全国产自主可控车规MCU发布!使用RISC-V内核,进入动力安全域应用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梁浩斌)最近东风汽车在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大会上,发布了据称是中国首颗完全国产自主可控高性能车规级
全国产自主可控高性能车规级MCU芯片正式发布
联合体”)在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结出硕果:全国产自主可控高性能车规级MCU芯片-DF30正式发布;由创新联合体单位研发的高边驱动芯片已在东风汽车新能源车型上正式量
全国产自主可控高性能车规级MCU芯片发布
近日,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2024年大会召开,会上由东风汽车牵头组建的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发布了高性能车
国产车规级MCU发展进入阶段三,曦华科技如何用“MCU+”引领细分应用赛道
,车规模MCU市场需求明显增加,成为国产MCU厂商重点布局的方向。 曦华科技CEO陈曦表示,国产车
智能驾驶 | 34家厂商车规MCU型号汇总,一图速览国产MCU上车进展
MCU是汽车半导体中价值量较大的一种芯片,根据ResearchInChina的数据,传统汽车大约有50-100个MCU,而智能汽车的数量将翻倍,在该领域,本土汽车MCU的市场份额不到5
矽力杰发布车规ASIL-B MCU
近日,矽力杰在芯片技术领域迈出了重大一步,正式发布了其车规ASIL-B MCU(微控制器单元)系列产品。这一产品的推出,不仅展示了矽力杰在
年度车规级MCU芯片行业发展综述与展望
供需失衡导致MCU价格大幅上涨,瑞萨和恩智浦的车规MCU产品价格上调20%-30%,意法半导体涨幅高达7倍。中国车用IC认证困难,国内
发表于 02-22 10:42
•1596次阅读
车规级MCU设计厂商云途半导体完成新一轮融资
云途半导体,一家专注于车规级MCU设计的公司,近日宣布完成了数亿元人民币的B2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调基金领投,锡创投等机构跟投。
国产车规级MCU产业链解析
MCU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恩智浦和排名第 三的英飞凌,因遭遇罕见的暴风雪袭击,美国工厂都已躺平停产。随后的11月份,意法半导体欧洲的一处工厂因疫情加薪问题出现罢工,彻底弓|爆了全球车用
发表于 01-16 10:54
•729次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