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EPI的化学位移在相位编码方向更显著?

描述

如果Ⅰ类化学位移发生在频率编码方向,那么与之对应的Ⅱ类化学位移就应该在相位编码方向了。

在FSE序列中,相位和频率编码有什么区别呢?

为了更好理清相位和频率编码的主要区别,下图是省略了很多脉冲和梯度的序列简图:

FSE/GRE序列简图:相位(PE)编码 VS 频率(GR)编码

频率编码

1. 频率编码梯度(GR)的大小和方向不变;

2. 相位编码梯度(PE)的大小和方向一直在变。

那么频率和相位编码梯度的不同,会带来二者化学位移的什么区别呢?

FSE/GRE序列:Ⅰ类化学位移(GR)VS Ⅱ类化学位移(PE)

频率编码

Ⅰ类化学位移现象:红箭头所示 Ⅱ类化学位移现象:勾边效应和水脂混合成分的低信号(在同相位图像上不易察觉,通过比较反相位图像更能发现端倪)  

FSE/GRE相位编码方向上的Ⅱ类化学位移现象为什么不发生信号位移:

1. FSE/GRE的相位梯度方向有正有反,大小也都不同,这种变化的相位梯度编码使得每一次位移都不同,且能得到相反梯度的纠正,避免了化学位移信息的累积,从而很少有空间上的化学位移。

2. 即使水和脂之间有空间上的化学位移,但经过相位编码梯度的编译,其空间位置也会最终被定位在相同的位置。

FSE/GRE的图像中常见的Ⅱ类化学位移现象:1. 水脂混合的物质在同、反相位的信号不同;2. 反相位的勾边效应。

同反相位

反相位:|水-脂| 同相位:|水+脂| 由于水、脂的进动频率不同,水和脂的相位需要在特定时间才会同相位和反相位,同相位时水脂信号叠加,反相位时,水脂信号相减,FSE序列一般会在同相位采集信号,得到同相位图像。但在使用Dixon、flex等水脂分离技术时,则还要采集反相位图像。

同反相位

频率编码

MR的信号大小与宏观横向磁矩大小成正比,而宏观横向磁矩是水质子和脂质子等相位叠加的结果,当反相位采集信号时,水脂混合的组织的信号出现水脂相减的负性叠加,而使得宏观横向磁矩减小,导致信号减弱,这种现象便是Ⅱ类化学位移现象(如脏器边缘的水脂混合的结缔组织低信号的“勾边效应”)。

在FSE/GRE序列中,

Ⅰ类化学位移:成像物质的信号强弱不变,但其成像位置会因其不同频率而有不同程度的偏移(相对于水,因为一般是以水的频率作为中心频率,即“参照物”);

Ⅱ类化学位移:成像物质的位置不偏移,但不同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相位时的信号不同(如水脂混合的物质在同相位和反相位时有不同的信号强度)。

可是,在EPI采集中,Ⅱ类化学位移(如果Ⅱ类化学位移源自相位编码梯度)却使成像物质的位置偏移了。

化学位移:EPI的Ⅱ类化学位移

频率编码

在上图的DWI中,没有抑脂,所以皮下脂肪的信号很明显,且其位置顺着相位编码的低频方向偏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ghost伪影。

为什么Ⅱ类化学位移在FSE序列和EPI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从比较二者相位编码梯度的不同开始吧:

FSE VS EPI:相位编码(序列简图)

频率编码

两者的相位编码有两处主要不同:

1. FSE和GRE的每个相位编码梯度的大小都不同,方向有正向也有反向;而EPI的相位编码梯度大小相近,方向相同。

2. FSE/GRE的相位梯度规律变化,共轭对称?而EPI的相位梯度很小。

FSE和EPI在相位编码梯度的这两处不同,也为下面的相位方向的化学位移埋下了伏笔。

化学位移:EPI的Ⅱ类化学位移

频率编码

相对于FSE的相位编码梯度,EPI的相位编码梯度方向一致且很小。

1. 方向一致,则脂肪的化学位移更容易位移到相同的位置,而其相位编码方向的化学位移现象就更明显。

2. 相位编码梯度很小,相位编码梯度越小,脂质3.5ppm的化学位移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则脂质位移的距离就越大,其相位编码方向的化学位移现象就越显著。

下图是一个关于FSE与EPI的Ⅱ类化学位移的案例(此案例为 杭州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 林海涛 老师提供):

FSE VS EPI:EPI采集的Ⅱ类化学位移

频率编码

在FSE序列上,发现一个接近体表的病灶,该病灶在T2WI水相高信号,T1WI低信号,推测富含水分。 但是在DWI上,该病灶却深埋入皮下,似乎可达肌层(其实未至)。

同一病灶,为什么在FSE和DWI上的位置却有如此差异?

原因便是Ⅱ类化学位移在EPI上显著,而FSE成像中不明显。

DWI中脂肪的Ⅱ类化学位移

频率编码

病灶的主要信号源是其中的水质子,DWI脉冲以水质子的频率作为中心频率,类似于“参照物”,所以病灶的位置几乎不变,而脂肪频率比水少3.5ppm,则脂肪会向相位编码梯度的低频方向移动水质子频率的3.5ppm的像素位置。

也就是说,我们在DWI看到的病灶后侧的脂肪层,实际的位置在病灶的前侧。






审核编辑:刘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