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称,AMD下一代显卡Navi 4x系列将放弃旗舰芯片,基本等于向NVIDIA举手投降。
RDNA一代的最高端核心是Navi 10,显卡型号是RX 5700 XT,Polaris系列最初也只做到了RX 480,都算不上旗舰级产品。
考虑到无论是RX 6950 XT,还是RX 7900 XTX,都被对手压制得抬不起头来,而高端大型GPU越来越复杂、昂贵,即便是Navi 31这样多芯片整合封装的做法看起来也效果一般,AMD战略性放弃一次似乎也不意外。
当年,AMD刚刚收购ATI的时候,就这么做过一次:
HD 2900 XT表现极为糟糕,之后的HD 3000/4000系列就不做旗舰卡,转而主打“甜点级”产品,HD 3800/4800系列用田忌赛马的政策打开了局面。
如今所谓的甜点显卡动辄四五千元,AMD如果能复制当年的策略,也不失为破局之路,只是想再那么便宜是不太可能了。
官方路线图上,RDNA 4架构的Navi 4x系列核心将在2024年前推出,采用比现在5nm更先进的工艺,但细节欠奉。
AMD计算与图形业务事业部执行副总裁Rick Bergman也公开保证,RDNA 4会在很近的未来奉献更高的性能,只是能做多高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比现在的RX 7900 XTX更快就不算爽约。
但现在看起来,AMD并非没有努力过,甚至相当野心勃勃,只可惜没能成功。
曝料大神MLID给出的说法称,AMD原本设计了一个怪物一般的顶级GPU芯片“Navi 4C”,不但升级RDNA4架构,还采用极为复杂的chiplet小芯片封装,但已取消。
这一代的Navi 31/32就是多芯片整合封装,但只有GCD、MCD两种芯片,而且最多七颗。
Navi 4C则有多达15-20颗不同芯片,并且分为不同类型:基底之上首先是三颗AID、一颗MID,而每个AI之上最多三颗SED。
AID的意思是“主动中介层芯片”(Active Interposer Die),负责中间通信,其中还有大量TSV硅穿孔,并彼此桥接在一起。
MID的意思是“多媒体与输入输出芯片”(Multimedia and I/O die),包括多媒体与输入输出功能,类似现在的MCD。
SED的意思是“着色器引擎芯片”(Shader Engine Die),包括核心计算单元,类似现在的GCD。
此外应该还有显存控制器芯片,但侧视图上看不到。
其实,AMD早早就申请了这种设计的专利,示意图中可以看到基础层、计算、桥接等多种用途的芯片模块,只是要做成太难了。
根据此前曝料,Navi 4x系列还有Navi 4M、Navi 4X两个代号,但不知道和Navi 41/42是怎样的关系。
AMD在游戏卡上还追赶不及,NVIDIA已经在AI的世界里尽情翱翔,今年年内计划售出超过55万块H100计算卡。
这无疑与当下的AI大模型训练热潮,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算力的庞大要求有关。
而NVIDIA CEO黄仁勋在本月初SIGGRAPH大会上的演讲,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会上,黄仁勋表示,“未来 LLM(大型语言模型)将处于几乎所有事物的前沿,‘人类’是新的编程语言。”
因此,他在2018年就决定,将公司的一切押到AI之上。
现如今,黄仁勋的这一决定无疑在商业层面获得了巨大成功,NVIDIA已经几乎成为了AI大模型训练中无法绕过的一环。
不过,NVIDIA的一家独大,对于整个行业,以及其他厂商来说,或许并非一件好事。
相关消息,UL Solutions发布了全新的跨平台光追基准测试工具“3DMark Solar Bay”,可以衡量对比Windows电脑、Android手机的光追性能。
在桌面上,NVIDIA、AMD、Intel三家的独立显卡乃至部分集成显卡都已支持硬件光追,而在手机上,高通二代骁龙8、联发科天玑9200系列也加入了硬件光追,游戏也在开发中。
3DMark Solar Bay基于标准的Vulkan 1.1 API,包括三个子场景,光追负载压力比之前基于DX12 API的Port Royal、Speed Way严苛得多,而且第一次可以比较不同平台的硬件性能。
它包括两项硬件光追,一个是快速常规测试,给出总分和三个场景平均帧率。
另一个是长时间压力测试,会循环跑20分钟,给出性能变化曲线。
VC简单跑了一下两个典型硬件,RTX 4090拿到了135800分,三个场景平均帧率都高达500FPS左右,而三星Galaxy S23 Ultra只得到了5539分,平均帧率20FPS上下。
换言之,RTX 4090的光追性能是S23 Ultra的多达24.5倍。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