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石墨烯远红外线对人体的生物学效应机理(以下简称远红外线)
1.人体辐射吸收理论:
人体是一个天然的辐射体,又是一个良好的吸收体,人体发射率在常温下高达0.98,其峰值波长为9.35UM左右,当采用适当能量的2-20um的远红外线作用于人体时,人体就会最有效地吸收电磁能量,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并且以较少的能量获得较大的效果。
2、生物分子的功能调节理论
从分子结构特征和分子内部运动的基本规律找出匹配区域并施加相应的能量,从而起到功能调节的作用。
这一理论是根据机体的各种生物活性分子(核酸、蛋白质、糖、脂肪)的化学组成空间的构象与分子的功能活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能量转移方式,找出分子结构,尤其是氢键的特征振动频率与功能活性之间的关系。
当对生物大分子施加与特殊振动频率相一致的能量,而且大小适当时,就能被生物分子吸收,并通过振动能态,电荷分布转移,质子转移等外能量传递方式,传给机体(包括深层组织),从而促使生物分子的功能得到修复或改善,并可防止结构突变,可稳定和改善细胞内环境获得防病治病效果。
3、生物系统偶极子振荡理论
当生物系统吸收电磁能后,产生的不可归属温度变化的生物变化,称为热效应,也称为场的特异性效应。
科学家通过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以及活性生物体上进行了大量实验发现,即使用很低能量的电磁波照射,也能引起明显的生物学效应。而且对人体远距离照射部位的器官或组织也是可以产生作用。而这些生物学效应是以热效应形成再现的。
(二) 远红外的生物效应
1, 远红外的生物热效应
生物体中的偶极分子和自由电荷在电磁场的作用下,有按电磁场方向
排列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引发分子、原子无规则的运动加剧而产生热。
当远红外线照射有足够强度时,即超过了生物体的散热能力,就会使被照射机体局部温度升高,这是远红外线的热效应。
由于远红外线的热效应,逐步引起了一系列的生理效应。
(1)激活了生物大分子
特别指出的是红外区域光子能量不能激励分子的电子能级,所以不能象紫外线那样使物质发生电离。
红外辐射只能激励分子的振动能级,振动能级间的能量差一般在1伏特以下,也就是说,由于红外 能量比形成分子的原子键能量小。因此,不能使分子结构发生变化。
尽管如此,在红外光子特别是2-6UM红外光子的作用下,机体的分子能级被激发而处于较高振动能级,这便是激活了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活性,从而发挥生物大分子调节机体代谢、免疫等活动的功能,有利于机体机能恢复和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改善了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
远红外线作用于皮肤后,大部份能量被吸收,被皮肤吸收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引起皮肤温度升高,刺激皮肤内热感受器,通过丘脑反射,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强;
另一方面由于热作用,引起血管活性物质释放,血管张力降低,浅小动脉、浅毛细血管和浅静脉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血液循环得以改善。
(3)增强新陈代谢
如果人体的新陈代谢发生了紊乱,引起机体物质交换失常,那么各种疾病将会发生,如水和电介质代谢紊乱,将给生命带来危险;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引起的高脂病,肥胖病。蛋白质代谢紊乱引起的痛风,通过远红外线的热效应,可以增强细胞的活力,调整神经体液机制,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外的物质交换处于平衡状态。
(4)提高免疫功能
免疫是一种人体生理保护反应,它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役,对人的防御功能和抗感染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经临床观察证明,远红外线确有提高机体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5)具有消炎、消肿的作用
远红外线之所以能消炎、消肿,其原理如下:
①远红外线的热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的应答反应消除了炎症的病理过程,原来遭到破坏的生理平衡状态得以恢复,提高了局部和全身的抗病能力,激活了免疫细胞功能,加强了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达到消炎、抑菌的目的。
②远红外线的热效应使皮肤温度增加,交感神经功能减低,舒血管活性物质释放,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液循环改善,增强了组织营养,活跃了组织代谢,提高了细胞供氧量,改善了病区的供血、供氧,加强了细胞再生能力,控制了炎症的发展,并使其局限化,加速了病灶的修复。
③远红外线的热效应改善了微循环,建立了侧枝循环,增强了细胞膜的稳定性,调节了离子浓度,改善了渗透性,促进了有毒物质代谢和排泄,加速了渗出物的吸收,从而炎症和水肿得以消退。
(6)镇痛作用
远红外线的热效应,降低了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血液循环的改善,水肿的消退减轻了神经末梢的化学和机械刺激,疼痛缓解。
远红外线有较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具有显著的温热效应和共振效应,它易被物体吸收并转化为物体的内能,令人体温度升高,通过汗水排出体内寒湿、毒素,对人体产生良好的理疗效果。
编辑:黄飞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