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半导体的深入理解无疑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面对任何涉及计算机或无线电波的电子设备。这其中的核心往往是硅,因此众多科技巨头会聚集在以硅为名的硅谷。为什么硅会被广泛应用在半导体中?答案源于它的丰富储量和理想的电子结构使其能轻松形成晶体,为电子设备的构建奠定基础。
然而,通过对硅进行掺杂,我们可以制造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半导体—— N 型和 P 型半导体。
理解 P 型和 N 型半导体
半导体如硅的掺杂是一种特意在纯半导体中引入杂质的过程,其目的是调节半导体的电性、光性和结构性质。当半导体经过掺杂,就从本征半导体转变为了外延半导体。
在硅的掺杂过程中,有两类杂质:一种是 N 类,另一种是 P 类。在 N 型掺杂中,硅中添加微量的砷或磷,这两种元素都拥有五个外层电子,进入硅的晶体结构后,由于第五个电子没有形成键,多余的第五个电子会变得可以自由移动,满足电流通过硅的需求。在 P 型掺杂中,通过使用硼或镓作为掺杂剂,它们每个都只有三个外层电子,混入硅晶格后,就形成了硅原子的价带上的“空洞”。这就意味着,电子在价带上变得可移动,又由于掺杂剂固定在晶格中,当电子移动时,同时也有空洞以相反的方向移动。正是此种特性,我们把这类半导体称为“ P 类”。
区别 N 型和 P 型半导体
最关键的区别在于,N 型硅中,电子携带负电荷,因此称为 N 型,而在 P 类硅中,它是通过电子的缺失来营造出正电荷效果,因此称为 P 型。P 型和 N 型半导体都属于外延半导体。
N 型和 P 型掺杂之间的核心差异在于电子通过半导体沉积层的方向。虽然 N 型和 P 型硅都是良好的电导体,但其实其导电性并不优秀。
在 N 型掺杂中,少量的砷或磷被加入到硅中。这两种元素在外轨道的电子数都是5,所以当它们进入硅的晶体结构时不会显得突兀。由于第五个电子没有形成键,所以便于移动,这样就使电流可以通过硅流动。
在 P 型掺杂中,硼或镓被用作掺杂剂。这些元素的外轨道中都有三个电子。当它们与硅晶格混合时,它们在硅原子的价带中形成“孔”。这意味着价带中的电子变得可移动,而孔则与电子的运动方向相反。由于掺杂剂固定在晶格中,只有正电荷可以移动。正因为如此,这些半导体被称为“P型”(或“P向导性”或“P掺杂”)。
使用 N 型和 P 型硅
利用二极管,我们可以看到当 N 型和 P 型硅放在一起时,结合处会表现出有趣的行为。二极管允许电流只能在一个方向上流动,就像足球场的单向旋转门一样。
总的来说,物质世界中的一切皆源于 P-N 结的性质。N 型硅中有额外的电子,而 P 类一侧的原子需要电子,因此电子通常会迁移过去。这些电子与空穴相结合,互相抵消,形成一个中性的无电荷流动的“耗尽区”。
然而,耗尽区两侧的原子都处于亢奋状态,希望获得电子/摆脱空洞以变得中性。但由于它们位于无电荷流动的耗尽区,它们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从而导致了电荷的堆积,形成了阻挡电流通过的屏障。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