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 Episteme Consultants董事总经理F. Kliem认为,价格低廉的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对欧洲而言并非弊端,因为重建本土生产的高额费用不符合经济规律。
他给出如下论点:
瑞士太阳能公司维美德(Meyer Burger)最近决定关闭其在德国的太阳能组件厂,转至美国新建工厂,引发了欧洲对本国太阳能产业衰退的忧虑。
今年四月,欧盟发布了《欧洲太阳能宪章》,旨在通过简化许可、政府采购优惠等方式支持本土生产。尽管这些措施的具体成本尚未确定,但保护欧洲太阳能制造业免受中国进口影响的努力可能收效甚微。
太阳能电池板作为绿色能源转型的核心部件,其单位成本在过去十年间降低了约90%,成为历史上最具性价比的能源之一。
二十年前,德国借助先进研发成果和政府补贴,成功推动太阳能产业发展,成为全球领跑者。然而,随着政府支持力度减弱,德国太阳能产业几乎崩溃,而中国凭借技术和生产工艺的飞速提升,迅速崛起为全球太阳能霸主。
这个故事再熟悉不过:当高科技产品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时,欧洲未能及时建立起相应的生产基地。截至2022年,欧洲所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中有超过90%来自中国。
这是否构成问题呢?近期,欧洲政界和智库学者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即对中国的过度依赖持批判态度。他们主张实施限制中国进口的产业政策,人为制造缺乏竞争力的产业,这种做法违反了基本的经济逻辑。
当然,欧盟有必要将某些基础设施视为关键基础设施,并确保某些行业具备足够的国内产能以应对潜在的供应链冲击。例如,药品和稀土矿物应被纳入考虑范围。
然而,从中国进口的大部分商品并不具备如此重要的战略价值。太阳能组件便是其中之一。首先,太阳能组件的大批量购买和存储较为便捷;其次,这些产品结构简单,若需在本土生产,恢复生产能力并非难事,特别是一些小型制造商依然存在。
一些传统的欧洲制造商,如德国的Solarwatt公司,尽管仅保留了少量在欧洲的生产和研发能力,但通过调整业务模式,转向提供住宅能源管理和热泵组合解决方案等专业服务,得以维持运营。
倘若中国因故限制向欧洲出口太阳能电池板,全球价格可能会略有上涨。与此同时,中国过剩的太阳能电池板仍可找到市场。
太阳能系统并非稀缺或复杂产品,不宜用于贸易战。太阳能是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利益的最佳体现,是人类历史上提高效率和创造财富最为显著的系统。
实际上,中国组件价格下滑刺激了欧洲太阳能项目的大规模扩张。仅2022年,欧洲电网新增太阳能发电容量达43.5千兆瓦,总产能攀升至263千兆瓦,同比增长超过30%。按照《欧盟太阳能战略》,2030年太阳能发电量预计将增至600千兆瓦,这一目标虽然宏大,但并非遥不可及,因为我们可以从中国进口高性价比的太阳能产品,同时私人融资也为其提供了支持。
欧洲太阳能制造商将困境归咎于中国低价组件,因其得到政府补贴。同样,Meyer Burger公司的生产转移亦与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提供的补贴相关。
过去,欧洲各国政府可能会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关税,但此举无疑会阻碍欧洲的绿色能源转型进程。
征收关税将使德国能源转型成本每年额外增加至少15亿欧元(约合16亿美元),且这并不包括用于补贴国内生产重建的巨额资金。如今,中国正助力德国乃至整个欧盟的能源转型。
实施关税或其他进口限制措施将导致欧洲太阳能产业下游企业破产,并因价格上涨破坏就业和公众对绿色能源转型的信心。值得关注的是,欧洲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工作占据行业就业比例高达90%,而中国太阳能就业岗位中制造业占比近70%。
这种逻辑同样适用于其他绿色产品。
受益于国内补贴,中国生产的风力涡轮机和电动汽车电池具有显著价格优势,这并不是欧洲限制进口的理由,相反,这些廉价产品有助于加速欧洲的绿色转型。
中国的电动汽车并未倾销至欧洲市场。中国公司在电动汽车制造领域表现卓越,市场份额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提升。保护欧洲汽车业不受中国竞争冲击既违背市场规律,又不利于消费者和地球环境。德国汽车制造商状况稳定,正在逐步追赶电动汽车领域,无需借助反市场政策。
欧洲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业已失去竞争力,试图在欧洲重建制造业只会推高电价,耗费纳税人大量资金,实则背道而驰。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