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商用终端产品毫米波测试难题及方案

描述

笔者了解到的最新消息,Qualcomm 近日和 vivo 合作演示了一次 5G 端到端应用。使用 vivo 的手机,通过 Qualcomm 5G 原型机,在现场测得高达1420Mbps的下行速度,下载一部 1.2GB 的电影只用了 8 秒。4月23日,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表示,预计今年元旦前进行第一批5G芯片的流片在春节前后完成,2019年上半年开展商用基站建设,2019年下半年生产出第一批5G手机。

5G对于手机会带来哪些改变?在近期深圳LitePoint无线测试研讨会现场,LitePoint亚太区技术总监谢定龚给我们做了详细分析。他表示:5G先从CPE开始,比如在2017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期间,华为就发布了全球首款3.5GHz频段的小型化5G预商用CPE样机,同时还联合中国移动研究院演示了基于5G端到端解决方案的16路4K超高清视频实时点播业务。演示取得优异的效果,单用户峰值速率已达1.3Gbps以上。

谢定龚指出,5G手机比较4G手机会有三大变化。第一、中国5G手机会接到sub-6 GHz频段,手机天线可能会变到4*4阵列,中国移动5G手机的入网要求,最少要有4根天线。第二、5G手机采用毫米波模块方案势在必行,两大原因:1、空间尺寸是一个具体要求;2、毫米波损耗很大,如何解决毫米波传输损耗问题。30 GHz波段相比2.6 GHz,传播损耗高37 dB左右,穿透损耗高12 dB左右,这导致毫米波频段最有可能用作热点覆盖而不是广覆盖,这对终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有更高的发射功率或具备更多的天线。

高频传输、射频器件和天线集成在一个晶片里面,这样能达到最好效果,在这么小的晶片空间达到高频和高速传输。第三、5G手机上面至少会用到2个毫米波模组,做信号收发的动作。

2018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复合增长率达40%,对网络容量、室内覆盖以及频谱等都带来了挑战。5G以高效的频谱利用效率著称,全球各国都在布局,美国探讨微波频段,中国主打sub-6 GHz频段。

移动通信和WLAN正向5G和802.11ax/ay演进,以便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海量数据传输需求。5G中新增毫米波频段,除了能够提供大带宽增加信道容量外,设备体积也可以做得很小,并且可以使用大规模天线阵列—massive MIMO技术。当下绝大多数5G Massive MIMO都提供了最少64个天线振子,且不再提供测试接口,因此无法采用线连的方法测试,而必须通过空口(OTA)测试。

谢定龚分析说:

1.  提升频谱效益: 在有限频谱资源之下, 利用天线阵列将波束集中发射到个别用户,相较于4G MIMO系统,可以提升十倍以上的频谱使用效率。

2.   减少能源损耗: 天线阵列可以大幅提高天线增益,用来克服高频辐射损耗号,进而可以降低发射功率并大幅降低能源

3.    波束追踪用户;基站必须知道用户装置的确切位置,得以将天线具焦成高增益窄波束的讯号,并且实时追踪个别用户提供更好的连接品质与可靠度

因此massive MIMO天线的校准与测试将格外重要,3GPP 38.810也提出了毫米波频段OTA暗室测试的建议跟规范。

针对5G商用终端产品毫米波测试难题,无线测试解决方案的领先提供商LitePoint开发了全球第一款全集成式5G毫米波测试解决方案IQgig-5G,可以让5G产品开发人员快速验证其设计并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IQgig-5G 系统涵盖了通用的 28 GHz 和 39 GHz 5G 毫米波段,提供多个射频端口,可轻松测量水平和垂直极化信号。多个射频口,满足机器一站就可以测试完成。

此测试系统将信号生成和分析功能集成到一个尺寸为 4U 且易于编程的机箱内。出厂时,针对每个射频端口执行了实验室级的射频性能校准。凭借这种集成水平,只需几分钟的设置时间便可实现精确测量,从而节省数小时的工程设计时间。IQgig-5G 目前支持 pre-5G 调制标准,并且可以升级以支持未来正式发布的 3GPP NR 标准。此外,还提供无线毫米波测试箱,可利用电动万向调节系统对天线波束赋形性能实现完整的半球覆盖。

谢定龚介绍说,LitePoint®和5G芯片厂商合作已经密集进行,在产线上使用IQgig-IF 5-19GHz中频测试仪和IQgig-5G 系统毫米波测试仪,搭建毫米波的测试模块,这样的测试方式已经被芯片厂商作为标准配置了

LitePoint更加专注5G商用产品的测试,从产品研发、设计到量产的测试,而不是5G大型基站测试,早期5G芯片研发测试。谢定龚强调说,OTA测试贯穿产品研发、设计到终端产品量产阶段,IQgig-5G测试方案显著简化了基于传导和无线方式进行精确射频测量的过程,IQgig-5G 能够让工程师更专注于设计,而不是测试系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