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FindX语音助手评测 功能性以及操作性都是非常的智能与简单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提到语音助手,多数用户最先想到的可能会是在2011年伴随iPhone 4s亮相的siri,其次就是三星的Bixby与小米的小爱同学。时间流逝,智能语音控制功能早已飞速进步。而OPPO作为全球最受用户喜爱的品牌之一,也正以一种后来者居上的态势推出了旗下的语音助手。前段时间发布的旗舰机OPPO Find X凭借其出色的双轨潜望结构和华丽的曲面屏迅速征服了用户的眼球。其搭载的ColorOS智慧系统更是让一切都变得不同。系统内置的智能AI语音助手可以说是亮点之一,不仅能保持随时响应,保持低功耗运行,还能根据你的语音实现各种强大的功能,OPPO Find X在这个领域选择与小欧语音助手结合也是符合了发展趋势的要求。那么究竟体验如何,笔者接下来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OPPO Find X

在体验OPPO语音助手之前,得先在设置中找到语音助手。我们能看到,ColorOS 5.1的AI语音助手最便捷的当属“全局一句唤醒”,操作化繁为简,在任何情景下说出指令,语音助手就会直接作出响应。

只需在设置中打开“用‘小欧小欧’唤醒”选项,用户可以录入自己的声音,说出“小欧小欧”后,语音助手识别出用户的声音即可唤醒手机。不同于传统MIC方案,OPPO Find X所采用的智能MIC方案加入了 DSP模块,搭配NXP降噪方案实现低功耗唤醒方案,不但可以让小欧随时待命,还能根据所处环境的噪音高低响应调整反馈能力,不增加功耗;智能麦克风还附带声纹识别能力,是不是自己的主人一听便知。

在息屏状态下,用户唤醒语音助手时,会提供三种选择,第一种为“解锁并唤醒语音助手”,这样用户便省去了自己解锁的步骤,例如在开车时,这样的功能会方便许多,不过需要注意周围环境,在嘈杂的环境下使用此选项时,解锁成功率会降低;第二种为“仅唤醒语音助手”;第三种则为“仅解锁”。另外,用户可以选择来电语音控制,顾名思义,用户可在来电时说出“接听电话”或“挂断电话”就可以接听或者拒绝来电。

语音助手唤醒后可在任一场景下轻松用语音命令手机为用户做事,同时支持多层级跨应用操作,用户可以对指令进行自定义。什么是多层级跨应用操作呢?笔者给大家一个示范:

多层级跨应用操作就是用户使用一个应用时,Find X会自动打开其他辅助功能。比如唤醒语音助手后,发出“导航去公司”的语音指令,Find X会打开GPS、地图、播放器等多重操作,多层级跨应用操作再无边界限定,整个系统中都可以灵活声控。这样就极大地化解了传统意义上的繁琐操作,极速响应能力也将系统使用体验大幅提升。除此之外,语音助手提供了5种个性化声音选择。

语音唤醒手机

OPPO Find X语音助手还有一个快捷指令。快捷指令是指用户可以定义“我说的话”和“语音助手执行的指令”,可用简短词语代替较长的命令或一组命令。笔者在这里就简单做了个测试,方便大家理解。

首先打开语音助手,点击右下角选项,便可添加快捷指令。

笔者录入“小欧你好”的语音后,将“打开QQ音乐”与“现在几点”作为语音助手执行的操作,操作完成后,打开语音助手,说出“小欧你好”,语音助手打开QQ音乐的同时准确报时。

相比传统语音助手,Find X的AI更智慧更多能,除了系统APP之外,第三方应用也得到最大兼容,比如给好友发微信红包、语音查地点等操作也可以由小欧全权处理,日常也可使用语音助手打开各种APP、拍照、听音乐、设置闹钟、询问天气、配对蓝牙、GPS路线导航、日程提醒等功能。统统只需喊一句“小欧小欧”唤醒语音助手,剩下的事只要在小欧的能力范围内,你就可以为所欲为,无需打字即可顺畅执行命令,AI语音控制的实用范围大大提高。

除此之外,用户还可利用语音助手寻找手机。在语音助手中开启“语音寻找手机”,当用户找不到手机时,只要大喊一声“小欧你在哪里”,语音助手就会回应你。如果用户已经录入唤醒词“小欧小欧”,也可通过大喊“小欧小欧”唤醒语音助手,然后依旧大喊“你在哪里”,语音助手也会即刻回应你。需要注意的是,当手机在开启免打扰、静音、飞行模式的情况下,用户只要在30秒内说出两次“小欧你在哪里”,语音助手便会回应你。

总的来说,语音天然的便捷性与指令操作的自动化结合起来,能够最大程度减去用户操作成本,极大的便利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功能性以及操作性都是非常的智能与简单的,而且还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手机体验。作为2018年度最吸睛的全面屏机型之一,OPPO Find X系列以其出色的创新设计赢得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广泛赞誉。这部未来旗舰不但为我们带来93.8%的超视野高屏占比,采用双轨潜望结构创新技术隐藏摄像头以及元器件从而带来了正反无孔的外观,搭载的ColorOS系统更在UI设计上焕然一新、在功能上活力四射。不得不说,OPPO Find X作为旗舰机,确实有足够的实力让我们展望手机行业的未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