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的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什么

物联网

775人已加入

描述

在医改70年风雨兼程中,终走出了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之道路。曾几何时,朋友圈流传这样的一个视频,医院一开门,大量的人流涌到医院的挂号处。一位资深医疗行业媒体人士发表感概,“以患者的身份去医院,去一次就忍不住投诉一次,简直太讽刺了”。

伴随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在享受智慧医疗带给我们的红利之外,“超”智慧医疗是否也引发了一些新型医患矛盾和医疗流程方面的问题?

这里的“超”是一个形容词,“超”智慧医疗,形成了一个“让智慧不智慧,患者难满意”的现象。

案例一:老年人看病就像滴滴叫车,不会!就等!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打车仿佛不再是一件难事,无论你在多么偏远的地方,只要“滴滴”一下,肯定有车来接你,但是对于不会使用手机,或是不会“滴滴”的老人,只能在路边不停的挥手,不停地等待。而现在这种现象逐渐延伸到医疗场景,不会预约挂号的老人,只能拿着现场挂号单,排在互联网挂号的后面。

在天津某眼科医院的候诊区,杨老太太表示,“今天可真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原来是杨老太太要来医院检查白内障,像之前的看病流程一样,很早过来挂号,空腹做检查,挂了个现场3号,杨老太太很是满意,觉得一上午就能搞定。结果8点开始叫号,屏幕却显示的不是杨老太太的名字,而是预约1号、2号、3号……一直快到9点了,才叫到现场1号,已经等的有点不耐烦的杨老太太仿佛看到了希望,但是9点一过,又开始叫9点预约1号、2号、3号……随着预约号的不断增加,9点-10点区间的预约号没有叫完,杨老太太又在等10点-11点的预约叫号。直到上午11点半,杨老太太才看见医生,检查是来不及做了,走出诊室的杨老太太是饿的眼冒金星,心里委屈连连,她对记者表示,难道不会“互联网+”,就该排在最后么?

面对这样的疑问,记者也走访了多家医院的医务处,各医院也纷纷表示,预约挂号和现场挂号是同一号源池,挂号顺序也是按照预约挂号的时间段进行排序。但是为什么出现了杨老太太这样的情况,而这一事件的发生,也让我们深思,互联网给患者带来便利的同时,是不是能全面满足患者人群的需要。也有人会建议,可以让子女帮忙预约,但是看病可能是一件突发的事情,难道不会互联网预约挂号的老人,在“超”互联网医疗的环境下,就该一直等么?

案例二:人工智能“智慧”了医疗,能否“智慧”服务

现在去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看病,整个医疗流程走下来,都会让患者觉得很智能。门诊大厅有导诊机器人、预约挂号取号机、自动病历本售卖机,候诊室有叫号机,诊疗室有自助缴费机、取检查结果的机器……可谓是一应俱全,但是,医疗满足了,服务呢?

李大爷陪老伴来北京某三甲医院就诊,挂号、就诊都很顺利,老伴去做检查了,李大爷想买包纸巾给老伴用。来到医院B2层唯一的小超市,李大爷犯了难,递给收银员的纸票不收,收银员眼皮没抬地说了句,“只能用院内卡”。就这样,来来回回送走了几波人,终于等来一位有卡的女士,帮忙刷了卡买了纸巾。李大爷对记者说,“这医院哪哪都好,看病也是让人省心,可咋买个纸巾这样的小事情,反而变成难事了”。

在新兴技术改善了医疗服务的同时,是否真正的解决了患者的需求,是在现有的“超”智慧医疗下,更应注重的人文关怀和多角度思考,真正解决患者的实际需要和问题。借助互联网等技术的支持,可能这样的场面不在多见,但是患者就真的满意了么?“超”智慧医疗,应该让智慧真智慧,患者更满意。笔者认为医改最终要实现的不仅仅是“看病难,看病贵”,而是要以完善“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全流程和服务质量为最终目标。

来源:中国电子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