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
2008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并于第二年在迪比克建立了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主要亮点是利用各种事物的物联网技术。该社区拥有6万人口,可连接水,电,油,气和运输等公共资源,以便城市管理者监视、分析和集成数据。
2013年评选出的全球7大智慧城市的名单中,尚没有中国城市入选,但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印发后,中国的智慧城市试点逐渐密集起来。根据德勤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世界已经有1000多个智慧城市正在建设,分布在中国的就有490多个,占比高达48%。
只是“智慧城市”从诞生开始就不是标准化的概念,甚至有人为智慧城市的迭代划分出了三个阶段:
智慧城市的1.0时代,主要以政府单挑下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为主,并没有实现数据的横向打通和交换共享;智慧城市的2.0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开始盛行,并成为驱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动力,典型的标志无外乎最多跑一次的政务改革,打通了不同部门的业务数据,然后集中到一个场景中解决。智慧城市的3.0时代,不仅仅是数据的打通,逐渐衍生出了海量的政务数据、社会数据被实时汇聚、共享、计算的诉求,也就需要新的解决方案出现。
按照一般的行业规律,智慧城市概念的由小到大似乎并没有不妥,却也暴露了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盲人摸象”的事实,直接导致了一起起失败的案例,比如烂尾的武汉开发区智慧云平台项目。
作为微软在中国落地的第一个智慧城市项目,却因为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安全性、兼容性等问题被起诉。至于失败的原因,大量的资金被用于购买IT软件、IT集成和云服务上,对于业务规划、集成和运营方面的费用明显考虑不足,典型的重工具购买、重基础设施建设,轻业务、轻运营的表现。
当然也不乏一些正面教材,比如华为参与建设的兰州新区,业已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被视为国家级新区智慧城市标杆。兰州新区与武汉智慧云最大的不同,除了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华为帮助兰州新区打造了一个城市数字平台和一个城市智慧大脑,后者还是盲人摸象的产物,前者早已有了清晰的顶层设计。
毕竟智慧城市的建设不能只是缝缝补补,而是让城市成为可持续生长、自我演进的有机生命体,前提正是进行顶层设计,且不应该局限在IT层面上的设计,还要能够在预定生命周期实现持续服务的机制,有效帮助城市实现善政、惠民、兴业。
责任编辑:ct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