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想要一统智慧家庭甚至物联网生态的野望

物联网

775人已加入

描述

  周末,2016中国智慧家庭博览会(CSHE)在深圳举办,华为公司携旗下OpenLife智慧家庭计划亮相,并向公众描绘了一幅智慧家庭甚至物联网的“隆中对”:依托运营商将家庭网络云化开放,并推动国际5G通信标准建设,打造一个智慧家庭生态。在华为描述的模式中,雷锋网似乎不仅看到了一个“中国思科”,还有它想要一统智慧家庭甚至物联网生态的野望。

  华为的云,是遮住整个天空的云

  william hill官网 上,华为OpenLife项目提出的是智慧家庭运营商解决方案,该项目总经理曾小龙介绍称,所谓运营商解决方案就是:依托运营商的合作,将网络能力云化开放,以智能网关为核心,端管云协同,开放聚合。

  与阿里云等一类面向软件的云服务不同,在“运营商+云平台”的模式中,华为将智慧家庭硬件设备、网关操作系统、业务平台(运营商)之间互联互通的方式视为构建开放生态的必然选择。而在这个生态中,通过提供智能网关,华为所扮演的角色,一方面是提供网关开放平台OSGI(开放服务网关协议),另一方面则面向设备商与开发者提供各类SDK以及开放智能外设API、安全防护API、存储API等接口,然后导入全球运营商提供的运营服务(连接千万家庭)。

  

  简单来说,在云的业务中,华为提供的是两种服务方式,一是提供硬件基础设施,也就是卖硬件产品,帮助运营商建立各种云。第二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等各类资源,运营商可以在上面开展自己的服务业务。曾小龙介绍,在OpenLife的整合下,进军物联网的传统设备供应商无需改动硬件,只需要开发适配驱动,就可在两周内集成。其中华为就连APP也要进行整合。设想一下,如果未来所有家具设备都接入了物联网,而每一个应用都对应一个app的话,这比整体找遥控还麻烦。为此,华为提出了一个整合各种类型的手机app平台,开发商甚至一个H5就能让用户操控智能家庭。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思科——在云战略的发展上,思科的云服务建立于智能的网络核心基础设施之上,并针对云业务和服务的部署,提供包含数据中心、虚拟化等技术与产品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开发和推广协作、视频等应用,帮助运营商、企业及政府机构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云服务平台,以实现更高效的公共服务水平。

  1984年,思科创始人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计算机中心主任列昂纳德·波萨克(Leonard Bosack)夫妇设计出的“多协议路由器”的联网设备将彼此不兼容的计算机局域网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这个联网设备被认为是联网时代真正到来的标志。那么在基础设施的角度看,华为是否会成为下个时代联通物联网的企业呢?

  推动运营商转型,扼住物联网通信的命脉

  然而,比决战思科更大的野心是,在推动智能网关的网络云化开放中,华为一直谋求制定全球统一的5G通信标准以及物联网产业的行业标准。目前,行业标准和生态的百花齐放,导致产业碎片化严重,这也是阻碍智慧家庭应用落地的一大因素。那么,一个主流的服务平台互通无疑将加速生态收敛。但是,这需要运营商的配合。

  由于在家庭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作为传统的信息服务商,运营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是具有用户体验的E2E保障,运营商不但有面向用户的能力,还有端管云资源,可以保证端到端的网络体验;其二是高覆盖的线下资源,运营商、互联网公司都拥有丰富的用户资源,但面向物联网这样的新技术,销售和服务支撑对线下资源的依赖度更大,运营商的优势更加明显。

  不过华为轮值CEO郭平曾表示,5G到来之前,运营商需要转型发展,网络架构要随之改变,业务模式也要多样化。

  确实,近年来全球运营商热议NFV(网络功能虚拟化)——一个在2012年由13家Top运营商发起的网络演进技术,运营商希望借助该技术在软硬件解耦、硬件通用化、资源虚拟化、管理云化的基础上,让电信网络架构更开放敏捷,加快业务上线速度,加速业务创新,同时能提升运维效率降,降低运营成本。在这一环节中,华为提出,他们可以通过分层解耦、以DC为中心分级的部署来满足NFV开放、开源的要求,帮助运营商构建开放的电信网络,实现ICT转型。

  目前来说,国内没有放开电信市场的自由竞争,假如华为有技术、有渠道、有资源,而政府打算准许民资进入通信行业的话,华为是第一个参与者。

  

  往下以开放平台接入底层智能设备和应用,往上以智能网关以及IoT通讯标准导入运营商,看似处于中间层的华为下的却是一盘合纵连横的大棋。不过,就算与运营商组成绝佳CP,目前即便是最激进的运营商,5G商用也要等到2020年,真正大规模部署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更不用说目前仍旧各自为营的物联网行业标准建设。那么,华为所“押注”最后结果是否如愿以偿,让其引领5G标准,拿下话语与专利主导权地位,实现称霸之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