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7月17日,在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创伤骨科完成肿瘤切除手术一个礼拜后的刘女士,已经能够下床走路。这并不是一台普通的手术,该手术成功运用了混合现实(MR)技术,精准切除了刘女士的股骨颈肿瘤,成为该省首例混合现实技术引导下的骨科手术。
手术由付三清主任医师主刀,彭科武、米雷副主任医师协助,将患者的全息影像叠加到患者髋部及现实手术环境,实现数字化匹配。医生们戴上MR眼镜,如同带上了"透视眼",清楚定位病灶部位,并避开周围的血管神经,精确、完整切除了患者的肿瘤。
付三清解释,在骨科已经应用成熟的3D打印技术,可以看到骨骼,但不能看到血管、神经等组织。混合现实技术为骨科医生解读患者内部结构打开了一个新视野,通过对患者肌肉、骨骼、血管、神经等的全面把握,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案,提高了手术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对于一些高风险的手术,术前还可以利用该技术进行反复模拟操作,提高手术的精度,并发现可能潜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运用MR技术给患者做手术,湖南似乎并不是第一次。果然,永生联众VRAR在搜索时发现,早在2017年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完成世界首例MR混合现实技术辅助乳房重建手术。
2月7日,经过详细周密的准备,手术在湖南省肿瘤医院乳腺肿瘤整形(头颈外三科)外科李赞主任主持下进行,手术历时6个小时就得以安全顺利完成。术后经过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恢复很快,皮瓣愈合顺利,术后两周患者满意出院。
MR技术在医疗上的成功案例,还不止这一两个。
据羊城晚报报道,2018年4月,全球首例在MR(混合现实技术)辅助下实施的复杂先心病手术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成功完成,一名两个月大,体重约3公斤的肺动脉闭锁患儿获救,目前孩子恢复顺利。
据介绍,这位两个月大的婴儿病情十分复杂,因为年纪小,心脏本来就小,加之里面的血管走势复杂,常规的手术风险非常大。主刀医生、省医心外小儿病区主任温树生表示,这对医生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一台手术需要10小时以上。借助混合现实技术,医生们可以在手术前根据CT重建虚拟的三维心脏影像投射到手术台上方,医生团队手术时,佩戴一台眼镜即可清晰观看到"虚拟心脏"的内部结构,如果需要更加直观,可以直接将"虚拟心脏""放"到患者胸腔内和实际的心脏重合,然后精确开展手术操作。
除了单个的MR手术独立操作外,在医疗运用上,MR远程手术,也给患者带来了福音。
2018年1月,全球首例MR三地远程手术成功实施
据了解,1月8日,协和医院骨科医院成功实施全球首例混合现实技术三地远程会诊手术。
据悉,这是世界首例运用混合现实技术的远程会诊,也是这种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新科技,在全球范围内的首次成功尝试。
从1月7日开始,有汉、维、蒙等多个民族,以及美国的20余名骨科医生和技术人员参与,在相隔数千甚至上万公里的武汉协和医院、协和对口支援的新疆博州人民医院和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一起通过MR全息影像,同步进行了术前讨论、医患沟通和术中指导。最终,2个小时的手术圆满完成。目前患者康复良好。
看了这么多案例,很多都带着首例的标签,想必大家也对MR在医疗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MR技术在医疗上的运用,总结起来就是:
MR技术则通过读取病人的CT、核磁共振等数据,生成3D全息影像模型,戴上MR眼镜后即可看到。另外,还可将3D影像拖到现实空间,进行任意的拆分、组合、缩放、旋转或改变透明度等操作,可以更好的帮助医生理解复杂病灶的空间结构和位置关系,从而实现医学信息的精确传递与共享。
首先,它改变了医生传统的阅片模式,全息浏览医学影像;
其次,自然流畅的医患沟通,患者可以和医生一起观看自己的3D病灶模型,患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自己所患的疾病和相应治疗方案,有效避免潜在的分歧和医患纠纷;
第三、安全合理的手术规划,借助于全息显示的影像学数据,医生得以全面观察病灶细节、深度挖掘影像信息,进而规划出更加安全合理的手术方案;
第四、混合现实技术能弥补医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交互性差、体验感弱等问题,通过实体教具与混合现实模型的叠加,可高效进行临床技能培训,提高学习效率,加速年轻医生成长,缩短医学生培养周期。
备注:本文由永生联众VRAR综合多方信息整理而成。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