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总有人会问,如果下一秒灾难来临,你希望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是什么?事实上,人们一边享受着自然界带来的一切快乐,也一边害怕着大自然带来的灾难。人类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经历了无数的自然灾难,也一步步认识到了大自然的力量,更是在这中间一步步发展出了应对灾难的科技力量。例如,为了应对地震,我们有专门的地震监测系统。
地震可以说是毁灭性巨大的灾难之一了,它是由于地壳在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会造成震动,这期间会产生地震波。而地震波会引起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这就引起了地震。据了解,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我国的地震分布主要在五个区域,***省及其附近地区地震分布海域、西南地区、西部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其实,地震的真正可怕之处在于,它是在瞬间发生,作用的时间很短,十几秒到两三分钟之间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不仅人类辛勤建设的文明在瞬间毁灭,而且死亡人数众多。
面对如此可怕的灾难,人们不可能无动于衷。早在公元前132年,东汉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直到如今,科学家都在不断地探测这其中的奥秘。为了实现对地震的监测和预知,数代地震工作者历经多年的艰苦努力,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放到精密,从单点到台网,逐渐形成了地震观测系统、地形变(重力)观测系统、地下流体观测系统、地磁观测系统、地电观测系统以及为上述各类观测系统服务的地震信息通信系统。
地震监测系统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使人们提前做好地震防护,是减轻地震灾害较为经济的方法,监测的准确度也是世界地震学家所孜孜以求和奋斗的目标。如1975年发生在海城的7.3级地震,提前作出了中期和准确的短临预报,使震区的人们能及时地进行地震应急措施,从而减少几万人的伤亡和4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可见,发展地震监测方面的科技也是分外重要。
现下,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等技术迅猛发展,各个方面都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升级原本设备,地震监测系统也不例外。3月4日,据科技日报讯,经过六年的努力,由中国科大交叉合作团队与中国地震局联合研发的人工智能地震监测系统——“智能地动”监测系统在位于四川、云南两省的中国地震实验场已经成功试运行。
据悉,无人操作的“智能地动”监测系统所计算的结果与原本需要专业人员人工计算处理结果的准确性非常接近。众所周知,地震专业人员采用理论算法处理地震数据,得出地震震中、震级、发震时刻、深度、破裂机制等参数,迅速做出公众通报,为防震减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信息。直到目前,自动算法与专业人员人工计算结果相结合的方式,仍是许多国家监测地震的主要手段。
然而,地震监测是需要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监测计算的,这对人工持续值班监测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这一“智能地动”监测系统的出现,大大减轻了人的劳力,不仅如此,还能更快地作出准确参数汇报。经过对比,“智能地动”监测系统仅需要1—2秒时间就可报出所有地震震源参数,而目前世界上先进的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自动速报系统需要3—5分钟计算时间后才能报出地震信息。
据中国科大张捷教授介绍,这套人工智能地震监测系统已经投入运行一年, 成功地测试了多个国家的地震数据。目前,这个系统的研发团队正在与其他地震频发的国家地震监测机构探讨合作和推广计划。成熟的科技是人类的自我保护利器,合理开发利用更是为人类的进步提供动力。希望在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终有一天,人们面对自然灾害,可以无惧地撑起科技的保护伞。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