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智能+”与物流业的深度融合,将加速思维、传输、执行系统的重大变革,为物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智能+”的概念,并强调“智能+”对于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升级有赋能作用。如果说“互联网+”解决的是信息互联互通,“智能+”则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全新升级,并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消费端的成功应用深度迁移和升级到产业端。“智能+”接棒“互联网+”,我国将迎来数字经济发展的全新时代。
此次“智能+”概念的提出虽重点针对制造业,但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将为工业制造的智能化提供丰富的解决方案,是工业4.0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产业供应链效率提升的重点环节。201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3.3万亿元,占GDP比重14.8%,明显高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如此大的市场规模下,降本增效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智能+”与物流业的深度融合,将为物流业实现降本增效并达到最优条件下的动态平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为实现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物流业丰富的应用场景及自身现代服务业和实体产业的特性,天生具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优秀基因。伴随用户需求的不断升级变化,要求物流供应商提供可视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物流服务,聚焦安全、透明、高效的物流。而供给侧IoT、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爆发式的发展,给物流业带来的将是源于科技又超越科技的全方位重构。在供需双方的作用下,极大加速了物流业在“智能+”时代下思维系统、传输系统、执行系统的巨大变革。
思维系统由数字化向程控化(软件程序主导的物流系统)方向发展。物流技术装备硬件系统将呈现出思维与执行的融合,不再拘泥于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实现控制,而是软件即可对硬件起到主导和定义的作用,并引导其不断迭代、进化与升级。
传输系统将由“互联网+”向“互联网+物联网”方向发展。特别是5G商用即将来临,其高带宽、低时延和大连接的特点,将催生物流行业各类硬件设备和传感器等的“万物互联”,并将云端的智能化资源几乎实时传导到终端。这将意味着线上与线下的信息连接从车货匹配的信息互通,逐步向与全供应链互联互通的深度连接方向发展。
执行系统将由机械化与自动化阶段,向无人化和柔性自动化方向发展。目前传统的物流配送企业大部分仍处于机械化与自动化的发展阶段,很多物流作业还处于原始人工搬运阶段。而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输送系统、自动分拣系统、无人配送车、无人机等已经在新兴的物流企业推广应用。未来,物流业的执行系统在无人化的基础上,将更加强调柔性自动化,彻底改变传统物流自动化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刚性,实现基于需求的柔性切换和自动调整。
基于思维、传输、执行三大底层系统的改变,“智能+”时代下物流行业“物”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以仓配运为主的“短链”将向联动供应链上下游、敏捷高效的“长链”服务延伸,且更加强调服务内容与质量。在此变化下,更多碎片化的触点与单元节点的出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应用场景需要被重新定义。而打破行业和企业边界,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化价值网络,寻求生态化的数字共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因此,在向智能物流换道的过程中,行业从业者更应该厘清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技术、经济和商业逻辑,重构企业的战略思维、商业模式、产业版图。同时,更需要坚定的是未来的物流企业都是科技型企业,坚持技术创新为驱动力,以降本增效为导向加速实际应用场景的智能化技术落地,将是推动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手段,并以“智能+”物流为新零售、新制造、新经济的发展深度赋能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