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对低压配电网的现况进行分析,指出低压配电网运行管控手段匮乏,主要体现在智能电能表无后备电源且通信能力差、现有用电采集系统通信架构通信速率慢且可靠性差、采集终端的扩展性差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因设备规模的扩大、客户对服务高要求的管理需求。最后,结合能源互联网发展趋势,指出未来低压配电网将朝着低成本建设运营、快速需求响应、灵活业务扩展方向发展,按照国家电网最新要求,制定“云、网、端”顶层架构设计,着重攻克新一代配电自动化系统架构、低压配电物联网技术架构、配电自动化主站、智能配变终端等关键技术。
配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基础,是影响供电服务水平的关键环节。随着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微电网、储能装置等设施大量接入,以及电力市场开放和各种用电需求的出现,对低压配电网的安全性、经济性、适应性提出更高要求。以分布式光伏发电为例,2016 年装机容量为1032 万千瓦,2017 年装机容量为2966 万千瓦,增长达187.4%。按照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 年分布式光伏发电将达到6000 万千瓦。
据国家电网设备管理部统计,截至2017 年底,国家电网公司中压配电网自动化整体覆盖率达到35%,涉及中压配网线路91,769 条,共安装FTU 25 万台、DTU 9 万台、故障指示器32 万套。主要采集线路运行数据、故障告警、开关位置等信息,新一代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功能扩展后,可接入配电设备监测信息、环境状态等数据,实现配网设备运行状态管控。
相较于中压配电网,低压配电网一直缺乏有效的运行管控手段,随着管理需求的不断增加,安装的监测设备越来越多,包括用电信息采集类(集中器、采集器、电能表)、配网精益运维类(配变状态监测、无功补偿控制、换相开关控制、环境监测)、多元化负荷监测类(充电桩监测、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监测)等。由于各类监测设备硬件独立、软件固化,扩展性、灵活性较差,导致每增加一项业务需求,均需安装一类设备,造成设备分散化、采集重复化、管控复杂化,对设备运维、通信通道、综合分析、建设成本带来较大压力。
近年来,通过持续推进“两系统一平台”建设、营配贯通数据融合等工作,深入挖掘电表数据资产价值,试点验证了小时级配变运行监测、配变停电事件主动上报等功能。但由于用采系统不是按照SCADA 系统设计,考虑到未来适应低压配电网综合监控、清洁能源消纳、多元负荷接入支撑等业务需求,用采系统在数据采集、通信通道、功能扩展方面存在着制约因素,主要有:
1) 由于智能电能表不具备后备电源,且采用窄带载波通信(约占60%),停电后无法实时上报停电信息,及关键节点运行数据,无法有效支撑低压故障主动抢修工作。
2)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架构采用了较多窄带载波通信、485 串口,通信速率较慢、可靠性差,已制约电量实时查询、费控等营销业务开展,更不足以支撑高时效性、高频数据采集业务。
3) 采集终端(智能电表)功能扩展性较差,仅支持基本电量采集,未预留采集、通信接口,无法兼顾电容器投切控制、设备状态监测等精益化管理需求。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