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市场:各种显示技术展开对决

光电显示

1078人已加入

描述

新一代显示技术之争一直都没有消停过,无论是OLED、QLED技术,还是Micro LED、Mini LED技术,都在宣称自己才是未来显示技术的主宰,可以看出,在局势还没有完全明朗之前,谁都可以站出来“宣誓主权”。

近日,群创光电执行副总经理丁景隆表示,“10年后OLED面板可能就会退场,Mini LED面板是台厂的机会。”他认为,手机OLED面板目前正热,短时间内并没有太大的退场压力,但OLED电视面板价格虚高,可望被成本较低、画质更好的Mini LED面板取代。

丁景隆强调,群创是全球第一个做出采用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驱动的迷你有机发光二极管(Mini LED)面板的厂商,不但画质优于OLED面板,制造成本更低于OLED面板,所以有信心可以取代OLED面板的市场地位。

对于群创的这一系列“狂言”,我们也不必太在意。毕竟,OLED技术的先机已经落在了三星手中,群创想要插手简直难上加难;所以,喊口号,以新概念为噱头,争做“Mini LED之父”还是颇具可行性的。

现在,这几种显示技术发展情况如何?

OLED电视

作为当前主流的柔性显示技术,OLED以其卓越的显示性能和特性,成为当前最有可能取代传统TFT-LCD的显示技术。

OLED作为自发光显示,内部没有和传统的TFT-LCD一样的液晶分子,因此在柔性OLED常使用的衬底可以更好的结合在塑料衬底,包括PET、PEN等,也有使用金属箔衬底的,其他还有超薄玻璃衬底,从而使OLED显示器能够实现弯折等柔性显示功能。

根据中怡康公布2018年五一促销期(4.9-5.6)线上线下综合数据,显示彩电市场零售量394万台,销售额125亿元,同比下降分别为12.4%和26.1%,呈现出量价齐跌的不利局面。

在宏观环境低迷的背景下,OLED电视全渠道均出现渗透率攀升的态势,在线上渠道线下渠道的渗透率分别上涨了83%和100%,创历史最高增幅,成为增长最快的电视品类。

根据OFweek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OLED电视的销量达到12万台,索尼、飞利浦、LG、创维、康佳等电视厂商为实现差异化销售,均加入OLED阵营,2018年中国OLED电视整体销量规模将在2017年基础上实现至少翻一番。

当前,越来越多的整机厂商正加入OLED阵营。2017年末至今,OLED阵营扩展至飞利浦,包括索尼、松下等日系厂商、LG电子等韩系厂商以及创维、长虹、康佳等主要中国厂商,共13家。

在国内厂商中,创维是较早进入OLED阵营的,所以一定程度上占有先机。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下半年,两个品牌厂商将加入OLED阵营,业内普遍认为是海信和东芝。

量子点电视

作为OLED的“后辈”,QLED电视在三星、TCL、海信、飞利浦等电视巨头的推动下,具有快速发展的趋势。

2015年,三星发布了SUHD TV,宣告吹响QLED电视的号角;2016年,收购被誉为“量子点显示之父”的技术公司QD Vision,进一步精进QLED的研发;2017年,三星首款QLED旗舰电视——Q8C诞生。自此,三星正式踏上了QLED之路。

除了三星之外,国产巨鳄TCL也是全球最早开始研究并推广量子点显示技术的,所以在这项超前的显示技术上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自2014年推出首款搭载量子点技术的产品之后,便一直深耕于此;从2016年初的全球首款QUHD TV量子点电视X1,再到今年公布的X5,TCL的QLED布局也是愈发迅速。

目前,TCL在量子点技术上的投资已达几十亿元,当下正在利用已有的OLED材料练习打印技术,从而逐步实现量子点技术的应用,并计划争取五年实现量子点技术的商业化。

海信,则另辟蹊径,玩儿起了自主研发,推行自家的ULED电视。海信天玑系列ULED超画质电视集合了量子点技术的长处,成为液晶电视的代表性产品,也是海信推动液晶显示技术升级的又一个里程碑产品。据悉,海信新一代量子点显示产品将在2019年正式上市,之后也将继续推出更优质的ULED电视产品。

2017年,虽然量子点显示器(QLED)市场下滑,全球销售片数从2016年的342万片,减为2017年的200万片,减少42%;同期量子点材料出货量也从3.11吨减为1.9吨,剩61%。但日本市调机构矢野经济研究所指出2018年市场将会改观,不管是量子点材料还是显示面板出货量,都将超过2016年的水平,2019年还将进一步提高。

矢野经济研究所的调查指出,低镉及无镉量子点材料的出现与量产,以及可以用在量子点面板的液晶面板材料降价,在2018年可以改变目前不利于量子点显示技术的态势,让更多厂商愿意加入量子点材料与量子点显示面板生产市场,成为带动2018年量子点显示面板产量扩大的因素。

而且,新兴显示技术的量子点,技术成长潜能仍大,新的玻璃导光板设计,全新保护膜加工或不须保护膜的结构,都有助于降低量子点显示面板成本,增大量子点显示器的尺寸,迎合大屏幕电视的潮流。

Micro LED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Micro LED显示屏市场价值将达到2290万美元。美国联合市场研究公司(Allied Market Research)预计,2025年Micro LED显示市场将达到19.456亿美元。这也意味着,从2018年到2025年,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89.2%。

Micro LED市场主要厂商包括苹果、三星,索尼、LG Display、Oculus、Play Nitride、VueReal、eLUX、Rohinni LLC以及Aledia等。

在CES 2018上,三星展出了全球首款使用Micro LED显示技术的模块化电视,预计在2018年第三季度正式出货。同时,三星将在7月启用在越南的Micro LED工厂,成为全球首个成功量产Micro LED电视的企业,LED芯片由三安光电提供。

LG和苹果也紧追其后,据Business Korea报道,LG副董事长已要求在今年9月前推出尺寸比三星还大的Micro LED电视。业界盛传苹果也将在今年的apple watch 4上配备Micro LED。

中国厂商方面,三安光电表示Micro LED会作为公司发展的重点,在一两年前他们就开始了布局。京东方也表示,公司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厂商则一直在推进Micro LED的发展,并希望借此能够弯道超车。友达光电已经率先推出了全球最高分辨率的主动8英寸Micro LED显示技术,鸿海集团投资了美国Micro LED从业者eLux,并陆续拉拢了夏普,群创等厂商。

尽管业者认为Micro LED电视量产时机尚未成熟,甚至部分业者对于MicroLED显示技术的优势存疑,但三星决定提前推动Micro LED电视进军高端市场,促使Micro LED技术从研发阶段,快速加入全球品牌厂行销战略行列,Micro LED电视能否扮演三星扭转颓势的救火队仍未可知,但将掀开显示技术的历史新页。

Mini LED

作为Micro LED的过渡技术,Mini LED液晶分子相对较大,制成也相对容易。采用Mini LED背光源的液晶面板,只是将现有的LED背光源换成更细小的Mini LED,因此量产时程将远比Micro LED面板快非常多。

根据最新报告,预计到2022年Micro LED以及Mini LED的市场产值将会达到13.8亿美元。

目前,晶电、隆达、三安、华灿等芯片厂商,友达、群创等面板厂商,亿光、荣创、宏齐、首尔半导体等封装厂商纷纷看好Mini LED的前景,加大相关产品的研发。

群创光电新任董事长洪进扬表示,搭载AM Mini LED技术的大尺寸电视预计于2019年第2季度上市、车用产品预计于2020年上市。

之前便有消息称,晶电Mini LED产品将于下半年小批量出货,并向华为供货。晶电曾表示,用于智能手机和电视机的Mini LED芯片的生产将于2018下半年启动,用于高端游戏显示器的Mini LED芯片也有可能于2018下半年开始投产。

Mini LED作为Micro LED的过渡产品,比OLED具有成本、量产等方面的优势,为Micro LED打响前哨战。

成本角度,Mini LED模组成本低于OLED。比如,采用Mini LED背光设计的TFT LCD电视面板,价格只有OLED电视面板的六至八成,但亮度、画质都与OLED相近。

从性能角度,Mini LED具备省电与高效能的特点,饱和度、高动态范围都优于OLED,且比OLED省电50%。具有异型切割特性,搭配软性面板可做实现曲面背光,其厚度接近OLED。

从量产角度,相较于Micro LED,Mini LED技术难度更低,易实现量产,且良率高,可使用大部分既有的生产设备来进行量产。

编辑视点:

我们都知道,液晶之后,量子点与OLED都致力于成为下一代显示技术,三星力抗量子点电视的大旗,LG则战队OLED,双方各自为营,关于量子点与OLED之争在电视产业中全面爆发。值得注意的是,随着OLED电视价格的不断下降,开启普及之路,量子点阵营到底还是落了下风。

随着量子点技术与OLED对决中处于下风,三星决定提前让次世代显示技术Micro LED上阵,2018下半年将登上全球舞台,抢攻全球顶端消费市场试水温,并与OLED电视正面交锋。可见,2018年高端市场将成为Micro LED与OLED电视对决大戏。

此外,部分厂商将从2018年下半起加速推出尺寸规格较大的Mini LED机型,由于Mini LED电视供应链及制程发展较为成熟,除了面板厂友达、群创积极导入,两岸LED业者晶电、亿光、隆达、三安、国星等亦相继卡位,将为2018年引爆新一轮的显示器大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