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中国模式轮回

新品快讯

29人已加入

描述

多晶硅中国模式轮回

在2009年之前,多晶硅产销市场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是以小单位的公斤计量;第二,有着超额的暴利。并且,受到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支持。

  2007年年末,多晶硅价格曾达到400美元/公斤的天价,到2008年年中,市场现货价格一度高达450美元/公斤。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当时投入的1500吨/年的生产线甚至更小的百吨生产线,即使因为规模尚不够经济,其综合成本也不会超过80美元/公斤。只要有货,马上被哄抢。

  当多晶硅产销呈现超暴利时,这个市场投资者难免趋之若鹜。

  在2007年前后,上马一条千吨级的生产线,投资将达20亿元,这实际不是一些小企业能够入场玩的游戏,但是当时甚至200-300吨/年的小项目都纷纷上马涌向这座“金矿”。绝大多数小企业实际上并未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规划,只是希望能够赚上一票。而当地政府为了拉动GDP的增长,将其纳入产业支持目录,一路绿灯可以想见。

  四川、河南、江苏、内蒙古、陕西、安徽等20多个省区有近50家公司,这两年正在大力上马这种高能耗、高投入、高回报的项目。如果将这些厂家的规划产能全面实现计算,那么将超过10万吨,远远超过市场本身的需求承受力。

  在短短2年间,一个原本高投入、高回报、进入门槛高的朝阳行业转眼间变成产能过剩行业,这再次显示了在目前中国大工业时代各产业领域发展的一个共性——供不应求-大小项目一起上-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

  地方利益和中央利益不同步协调的矛盾,再次体现出来;如果中央政府对于一个产业没有预先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准入规范,则产能过剩的话题,将永远在中国上演。

  多晶硅项目是一个高能耗的产业,没有达到3000-5000吨单生产线规模优势时,对环境的污染和规模不经济带来的高成本,不可避免。

  冲动过后,必然有惩罚的到来。

  谁也没有预计到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不仅仅是光伏业的最大市场德国、比利时的需求有所减缓,更重要的是一直以金融资本支撑的多晶硅项目投产计划纷纷搁浅。而另一方面,多晶硅的市场价格也由400美元/公斤,跌落至50-60美元/公斤。

  暴利已经不再,而且回到2007年暴利的年代也不再有任何可能。

  这种50-60美元/公斤的价格,相比国际七大多晶硅厂商30美元/公斤的生产成本,利润也足够丰厚。正如江苏中能硅业副总经理吕锦标所说,他们2006年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当时价格是30-40美元/公斤,后来涨到300-400美元/公斤带来的利润是非常态,目前这种利润才是行业的常态。

  当那些单条生产只有300吨至多1000吨的项目,生产成本仍然停留在80美元/公斤,更要命的是,这样的规模根本无法再降低成本,那么面临的只有停产造成的巨额亏损。

  2009年9月底,“国发(2009)38号文”已经透露出明确的标准,原则上不再批准扩大产能的项目,不得下放审批权限,3000吨以下项目不再审批,新建多晶硅项目还原电耗小于60千瓦时/千克。

  虽然这是个相对迟来的产业准入标准的政策,但是聊胜于无。按照目前这种市场格局,几乎不会再有新进入的玩家,大格局初定。接下来,将是一场规模、成本、质量的淘汰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