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电子发烧友网! ,新用户?[免费注册]

您的位置:电子发烧友网>电子元器件>电池>电池新闻>

工信部苗圩:最卡我们脖子的是电池

2010年01月13日 09:10 www.elecfans.com 作者:佚名 用户评论(0

工信部苗圩:最卡我们脖子的是电池


工业信息化部副部长   
 
  2020年以前,我们真正的所谓的新能源汽车只会占销量很小的比例,我估计10-15%。现在卡我们脖子最厉害的,是电池。


【编者按】在工信部副部长苗圩看来,中国汽车市场在2009年一枝独秀,凭借超过1300万辆的销量、超过40%的增长率,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但他并不讳言这种增长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政策的拉动。

更清醒的认识是,喜悦刚刚降临,新的挑战已经摆在眼前。随着汽车的普及,石油能源的大量消耗、环保问题、交通问题,无一不令人头疼。苗圩说:“在中国没有人能阻挡得了汽车普及化的过程,唯一能够把我们自己打倒的就是我们自己。”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持清醒。

这种清醒的认知在他对新能源汽车的发言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在他看来,发展新能源汽车肯定是一个方向,但是“有些人把这个讲得过了头”。

  新能源汽车能跑多快?

由于我们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不完善,大概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就是2020年以前,我们真正的所谓的新能源汽车只会占销量很小的比例,我估计10-15%。

我们在重视发展研发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对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而且这一块有很大的空间,也有成熟的技术和现成的产品。但是由于这几年汽车的产销形势好,坦率地说我们各大公司的老总把精力没有放在这上面,更多地是开发花色品种,在传统能源汽车的节能降耗上迈的步子并不大。

如果传统能源汽车做不好,指望着在新能源汽车上实现一步跨越,这是不现实的。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基础跟提高的关系,我们不要说混合动力汽车还离不开传统的内燃机,在传统汽车上,我们的自动变速箱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完全能解决。再来两种技术进行混合,这种难度可想而知。另外,就算是纯电动汽车我们在电池电机电控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我讲一个例子,如何用电池驱动电阻丝,来给车加热。这在新能源汽车中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大家知道,传统能源的汽车是燃烧产生热能,不用的时候通过风扇和散热器排出去,如果需要车内加热呢,就用风扇往车里一吹,很容易就解决。但是对电动车没有这套散热系统,如何解决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用的电动汽车的电池大概是100-600伏电源。如何保证乘客的安全,在正常状态下容易实现,万一车掉到水里,怎么保证几百伏的电不把人打死?这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

所以,不是像很多人说的,我们已经和国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站在同一起跑线也不说明什么问题,如果我跟牙买加的那个短跑运动员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跑起来一百米我就要落后他几十米,这是不争的事实。更不像有些人说的,我们传统能源汽车已经没有希望了,在新能源汽车上能实现一步跨越,赶英超美。这也是不现实的。

我讲这一段的意思就是,我们在讲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传统能源汽车的节能降耗。如果我们在2020年通过各方的努力,油耗下降20%,也就相当于我们生产了20%的不耗石油能源的汽车。

  我们要让开大道、占领两头

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问题,这就争论更大了。元旦期间,我们看到一条消息。以日本企业为代表的,向国际标准化组织申报了要把日本的混合动力的标准作为国际标准。这当然是企业占据制高点的明智的一个做法。这些消息也影响了我们,说是传统的混合动力以丰田公司为代表,已经设置了若干个技术陷阱,我们千万不要去碰。

我们觉得,在技术路线的问题上,在各种路线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都不健全的情况下,我们鼓励百花齐放。不管是起步停车的微混,也不管是轻度混合、中度混合,还有重度混合,也包括增程式、双模式,还有Plug-in的,包括纯电动车,我觉得都应该鼓励。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只对结果负责,不干预企业的过程。我们有些专家提出很好的建议,我们在战略上要让开大道、占领两头,所谓让开大道,就是在最难的、人家已经走了很前的、甚至在国际上已经申请专利的领域,我们要让开,否则就会进入它的技术陷阱。要使用这种技术,将来要给人家支付很高的使用费。实现两头起,就是大客车、微型车。我觉得这还是可行的。

  不能在宣传上扬长避短

我们在新能源的技术、研发以及产业化的投资方面,明显还不够。我们统计了一下,十一五期间国家花在新能源汽车上的投入,只有11个亿。加上企业的研发投大概也不足百亿。这么艰巨的任务,这么小的投入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很快达到产业化的程度的。电池中最大的问题,是占30%左右成本的隔膜。这种隔膜可能一家也做不出来。另外在汽车的自身减重、安全性等方面,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技术难题需要克服。

新能源汽车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第一个是要挑战国际的制高点,标准显得非常重要。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才做产品。在标准方面,我们这么多年批准实施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一共30项,在技术标准方面,我们并不是太落后。但是问题是我们这些标准在国际标准的申请上我们还有一些差距。

第二我想讲一下新能源汽车的性能问题。最近我们也在制定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标准。

一些领导也在说问,你干新能源汽车,国外报道充一次电能跑100公里,我们有的报道说充一次电能跑400公里。我说,如果不讲重量,我可以在实验室给你做出一种电池,充一次电跑800公里。你把电池无限加大就可以达到这个标准。在实验室可以。但是在真正生产的时候,我们虽然不用石油能源,但是我们在消耗电能和其他能源,这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不经济的。

我们后来了解了一下,跑四百公里的轿车的电池,整个车重是2.7吨,相当于最豪华汽车的一倍以上。我们的续驶里程是靠大量电池的堆积实现的。

再举一个例子。现在不光是汽车行业,好多行业都是这样,在宣传的时候扬长避短,把好的一面充分展示,如果你是一个外行,你在思想方法上再不留意的话,就容易误入歧途。比如充电时间。国外报道说充一次电大概要5、6个小时,我们用15分钟就可以充满80%的电。但是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什么呢?本来我们现在做的最好的电池寿命是充放电1000次,这我还是往高了说。如果一天充一次电,大概三年就要换一次电池。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例,一组电池大概7-8万块钱。但是如果大电流快速充电,对电池的寿命是极大的损害。本来1000次,如果10分钟充放电,可能就是300次,也就是一年更换一次电池。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但是很多人不了解情况,一听10分钟就能充满电,问题是负面效应比正面效应要大得多。

有的人说现在新能源车卖得不好是因为政府没有补贴,并说美国补贴多少,法国补贴多少。是,我们跟财政部也在积极地推进,并且在1、2月份可能会公布。但是,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最终我们还要走市场化的道路。政府的补贴是可以给的,但是政府的补贴是有额度的。而且,应该是一个递减式的,主要还是通过我们降低成本,或者用户虽然高额购买,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能减少一部分费用,来弥补购买时多支出的成本。绝对不能说长时间依靠大额度的政府补贴来过日子,那我相信,这样的车型不会卖得很多、很好,也不会走得太远。鼓励大家降低成本,把这个产品一步一步送上市场化的道路。

“现在卡我们脖子最厉害的,是电池。”

最后我想讲一下电池的问题。现在卡我们脖子最厉害的,是电池。

当然电控系统我们也有差距。我们现在的电控系统基本是人为设定的,世界上做得最好的是丰田的Prius。它是全智能化的控制系统,根据车的实时工作状态,若干个参数,把控制系统做到最优。我们基本上是设定车速到多少才能够切换,还不是最好的状态。当然这个问题比电池的问题还要小一些。

电池是最大的问题。现在最好的电池,是锂离子电池,现在我们做的单体的电池能量密度是大概一公斤是120瓦时,比较理想的是200-300瓦时。但是从理论上看,磷酸铁锂电池基本上走到头了,要想加大能量密度,几乎是不可能的。那就要期待有一种更好的电池来取代。近期我们想能不能降低点标准,把电池的能量密度加大到150瓦时每公斤,但是没有做起来,也是难度很大。

我们现在电池组的寿命,做得最好的是1000次,一般的是300-500次。

电池的核心是两个东西,一个是正极材料,一个是隔膜。正极材料是制约电池的关键,理论上计算是可以做到170毫安时,现在我们从国外进口的磷酸铁锂的材料可以达到155毫安时,也就是接近理论值,但是如果采用国产的材料,虽然某些批次我们可以达到国外的水平,但是产品的性能不够稳定。

再讲一下隔膜。隔膜是技术壁垒最高的产品,大概占现在锂离子电池成本的20-30%,一般的隔膜,非动力电池用的,比如手机用的,笔记本电脑用的隔膜,是一层膜,用的是聚丙烯。动力电池要三层膜。一层膜现在我们只能在山寨手机的电池上,才能使用国内的材料。正规厂家都不敢使用国产的膜。因为这个膜虽然很贵,但是膜一旦出问题,就会引起起火和爆炸。在手机和笔记本上,还不至于引起大的伤害,但是在汽车上起火爆炸,造成的伤害显然比手机上要厉害得多。

另外,生产这个膜的设备、技术、工艺都列入了西方对我们控制出口的清单里,现在我们要想买是没有人卖的。这以后我们的材料行业、装备行业也需要一起攻关,解决这些问题。

讲了这么多,讲了一大堆的困难和问题,这也是通过一年多实实在在的工作,摸到的存在的差距,讲起来不够激动人心,甚至会给大家带来一些负面的消息。但是请大家不要怀疑,我们还是全力以赴地在推新能源的研发投入,全力以赴地组织大家一起攻克技术上的难关,争取新能源汽车早日走出实验室,早日走出我们的工厂,早日为用户所接受。


 

非常好我支持^.^

(0) 0%

不好我反对

(0) 0%

( 发表人:admin )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评价:好评中评差评

      发表评论,获取积分! 请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