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硅、钛酸锂、钠离子…我国锂电研究进展硕果累累

电子说

1.3w人已加入

描述

一、中科院物理研发纳米硅负极材料
 
硅被用于电脑芯片和许多其他产品,因具有十倍于石墨负极的储锂容量,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理想负极。然而,硅负极在锂化/去锂化过程中涉及巨大的体积变化,导致其循环稳定性较差,并且太弱而无法承受电极制造的压力,制约了硅基负极的实际应用。
 
8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是中国锂电产业的奠基人,1996年,他带领科研团队在国内率先研制出锂离子电池,率先解决了国内锂离子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实现了国内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
 


 
 
在江苏溧阳,陈立泉院士的得意门生李泓,带领团队经过二十多年的技术攻关,在一项锂电池关键原材料上获得突破,并在2017年进行了量产。
 
据介绍,中科院物理所从1996年就开始研究纳米硅,纳米硅负极材料是他们自主研发的新材料,用它做成的纽扣电池,其容量是传统石墨锂电池的5倍。同时,李泓教授研发的新型固态电池,采用这款电池的无人机,续航增加20%,奥秘都在这块电池的固态化正极材料上。


 
2018年,这里已经完成了300Wh/kg固态动力电池系统的设计开发,在车辆上搭载后,可以使整车续航里程增加一倍。在今年5月份,这类固态电池已经开始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中使用。
 
二、银隆研究院研发钛酸锂电池
 
广东珠海的银隆新能源储能系统研究院也在探索新能源电池的技术、新材料,钛酸锂电池就是其研发的一个重要项目。
 
电动汽车对于动力电池的要求基本是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要高、成本要低、充电速度要快、寿命长、安全可靠等。电池又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隔膜这四大关键材料,每个材料的创新应用,可能都会给电池性能带来提升。钛酸锂是负极材料的派生系,即负极用钛酸锂取代原来的碳材料。而用钛酸锂代替碳材料之后,最大的好处就是可快速充电,寿命长,不怕高温和低温。
 
与碳负极材料相比,钛酸锂材料被称为“零应变材料”,其稳定性高,具有更高的嵌锂电位(1.55V),从根本上消除了金属锂枝晶的产生,降低了电池发生内部短路的风险。此外,钛酸锂与电解液之间的反应活性较低,几乎不生成SEI膜,因而具有很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
 
搭载钛酸锂电池的公交车充电三分钟,电量就从33%充到60%以上,仅仅8分钟,公交车就已充满了,电量显示99%。
 


 
而且公交车线路固定,一般一个来回的公里数不会超过100公里,利用公交车司机休息的空挡,就可以充分发挥钛酸锂电池充电快的优势。而且工作温度宽泛,在零下50℃的环境中,仍能正常充放电。同时,该电池的循环放电寿命长,这家研究院,有一块钛酸锂电池,在2014年开始就已进行充放电循环试验,如今已过了六年时间,充放电超过3万次,电池容量只衰减了不到10%,性能十分优异。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款电池的热失控保护性能更令人惊叹,技术人员现场演示了钛酸锂电池跌落、针刺、切割试验。特别是钢针刺穿电池后,没有发生燃烧、冒烟现象,而且电池还能正常使用。
 
不过,钛酸锂电池虽然具有这么多优点,但是能量密度不够高,目前磷酸铁锂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已经达到160wh/kg,而钛酸锂电池仅约50wh/kg,差了3倍不止。因此,他们把电池的目标市场分,放在了公交车、专用车,以及储能电站等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应用场景中。
 
三、中科海钠研发新型钠离子电池
 
中科海钠团队成员来自被称为“电池研发国家队”的中科院物理所二次电池研发团队,其开发的钠离子电池产品在性能上对标锂电池,包括使用寿命相当,快充快放,且能量密度可达 140Wh/kg。而在成本上则明显优于锂电池,甚至可以比肩在市场上处于低端的铅酸电池。该电池负极材料以煤作为原料,正极以廉价金属氧化物为原料,成本优势明显。
今年,中科海钠的钠离子电池产品已经实现量产,是全球首款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化钠离子电池。该公司数据显示,目前电芯产能可达 30 万只/月,而且已经获得了来自印度市场的订单。
 
在上世纪 70 年代,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都是电池领域科学家研究的重点方向。让两者真正分野的索尼在 90 年代成功将锂电池商用化,在消费电子领域大面积铺开了锂离子电池。商用化的顺利进行反向抑制了钠离子电池技术路线的发展。此后,虽然应用前景广大,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却一直没有取得决定性的突破。
 
钠离子电池再次进入主流科学家的视野是在最近十余年。在全球拥抱锂电池之后,科学家通过计算认为,如果说地球上的内燃动力都换成电池动力,锂电池是不够的,主要原因是锂元素本身不足。
 
中科海钠 CEO 唐堃表示,地球上的锂大概有不到 7000 万吨,而钠的存量大概比锂大三个数量级,在整个地球的元素丰度中占 2.3%,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前瞻性”思维的推动下,钠离子电池路线重新获得了研究者的关注。且钠离子原理跟锂电池完全一样,工艺也基本一样,只是金属元素性质上存在一些差别,因此钠离子电池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替代选择。
 
总结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锂电产业链快速崛起,在锂电池的研发方面投入不断加大,攻克众多电极材料难题,为加速推动新能源的普及与应用提供了道路方向。发展便捷高效的新型储能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凭借一线科学研究者的努力,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中国锂电未来会有更多成绩,为解决储能问题提供有力探索。
 
本文由电子发烧友综合报道,内容参考自中科海钠、CnBeta,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