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5G毫米波?5G毫米波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移动通信

308人已加入

描述

什么是5G毫米波?

众所周知,5G主要使用两段频率,分别是FR1频段和FR2频段。  

毫米波

FR1和FR2的定义(3GPP 38.101)   FR1频段的频率范围是450MHz-6GHz,又叫Sub-6GHz频段。 FR2频段的频率范围是24.25GHz-52.6GHz。   由于FR2覆盖波段之中多数为小于10毫米波长的频率,这部分频段因此得名“毫米波(mmWave)”。   虽然24.25GHz-30GHz一部分波长大于10毫米,但毫米波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根据同样的命名方式,我们也可以把 Sub-6GHz称为厘米波。   2019年国际电信联盟 (ITU) 的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 (WRC-19) 期间,各国代表就5G毫米波频谱使用达成共识:全球范围内将24.25GHz-27.5GHz、37GHz-43.5GHz、66GHz-71GHz 共14.75GHz带宽的频谱资源,标识用于5G及国际移动通信系统(IMT)未来发展。   此外,在45.5GHz-47GHz频段,部分国家在脚注中标识用于IMT;在47.2GHz-48.2GHz频段,2区(美洲区)国家和部分地区部分国家在脚注中标识用于IMT。   事实上,虽然我们在国内以Sub-6GHz频段扩展5G网络,但是,在国外,许多运营商采用了毫米波频段布设5G网络。    

5G毫米波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我们先说说毫米波的劣势。   为什么目前国内运营商以Sub-6GHz作为5G网络的主力?   原因很简单,因为5G毫米波存在一个硬伤——信号。   如果说现在的4G信号是“满血”,Sub-6GHz的5G信号是刚好能用,那么毫米波5G信号就是“战五渣”。  

毫米波

图源:LinusTechTips   前面提到,毫米波是波长约在1毫米-10毫米之间的电磁波。而初中物理课本告诉我们,电磁波频率越高,波长越短,穿透能力越差。  

毫米波

毫米波可以被树木遮挡(图源:LuxCarta)   一片树叶、一张纸、甚至是一滴水的遮挡,就可以让毫米波5G信号彻底“翻车”。   就在最近,数码播主LinusTechTips对T-Mobile和其它运营商的5G信号进行测试,其中T-Mobile覆盖Sub-6GHz和毫米波信号,而对比的运营商主要采用毫米波信号。   在演示中,采用毫米波信号的5G手机几乎可以被任何东西挡住信号,电话亭、一棵树、玻璃、雨伞、甚至是...空气,只要基站和手机之间有遮挡,可能转个身,网络会立刻回落到4G。而采用Sub-6GHz和毫米波同时覆盖的运营商则相安无事。         如果基站覆盖不够完善,分分钟会出现“胖砸!你挡住我的5G信号啦”的情况。   想要5G毫米波体验好,必须建很多基站——几乎每个角落都需要!   然而这么一个信号“战五渣”5G毫米波,却被行业寄予厚望。   根据GSMA今年3月发布的《5G 毫米波在中国的机遇》白皮书提到,预计到 2034 年,在中国使用毫米波频段将产生约 1040 亿美元的经济效应。  

毫米波

这1040亿美元的效益,将来自于制造业、公用事业、专业服务和金融服务、信息通信技术和贸易等多个领域。  

毫米波

为什么5G毫米波这么“弱鸡”却倍受青睐,原因很简单。  

毫米波

5G毫米波载波频率更高,信号带宽更大。以60GHz频段为例,每个信道的频谱带宽达到2.16GHz,相比之下,4G-LTE频段可用频谱带宽只有100MHz。说白了就是5G毫米波网速很快,比Sub-6GHz的5G更快。   ITU IMT-2020规范要求5G速度可以达到20Gbit/s,单靠Sub-6GHz是搞不定的,得用上毫米波。  

毫米波

“拥挤”的sub-6GHz频段   另外,毫米波受到的频段干扰更少。1.9Ghz-6Ghz频段仿佛是拥挤的地铁,Wi-Fi、蓝牙、卫星广播等都“挤”在一起,难免会有“打架”。   而毫米波频段就像是无人区飞驰的敞篷跑车,时延极低,容量高,可以同时有更多设备连接。  

毫米波

总而言之,5G毫米波带宽高,时延低,容量高。在日常生活中,5G毫米波可以帮助你秒速下完蓝光视频、在拥挤的球场享受高速网络。   在专业场景,5G毫米波可以实现工业机器人的远程控制、自主工厂运输、远程医疗等。           在3GPP规定的5G标准中,无论是Sub-6GHz频段和毫米波,都是5G标准。   两者各有优势,Sub-6GHz频段覆盖广,信号强且稳定;毫米波速度快,时延低,多人时无需抢信号,然而一场雨就有可能被降维打击回到4G。   所以说,两者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迭代的关系。就像NSA和SA组网一样,大家都是“真5G”,只不过是看哪个更适合运营商建设和使用场地的实际需要。

编辑:黄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

×
20
完善资料,
赚取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