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
最近,一则消息将国内铅酸蓄电池行业两家重量级企业——天能和超威的“龙虎斗”由幕后推向台前。
“12日中午左右,我们的一些经销商和代理商收到了一条短信,短信称超威电池董事长周明明移民澳大利亚,并累计减持超威7380万股套出现金,在股市融资借贷23.5亿,面临崩盘的可能性。”超威电源有限公司宣传部刘姓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虽然短信内容纯属子虚乌有,但事件持续发酵,到当日晚间,一些经销商纷纷打来电话求证。
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地政府或已介入,此事或不会继续升级,但大佬间的明争暗斗还是折射出这个正遭遇寒冬并进行剧烈洗牌的产业目前面临的乱象。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作为一个技术相对成熟的行业,尽管铅酸蓄电池潜在的污染问题备受诟病,但其市场地位在至少5到10年内难以被撼动。
铅酸电池两大佬厮杀
早在此案发生之前,天能和超威便打起了价格战。
从价格战到“谣言门”,自年初以来,天能和超威这两家国内铅酸蓄电池行业大佬之间的明争暗斗不断升级。
意识到事态严重性的超威于13日中午10时许向长兴县公安局报案。长兴县公安局向本报记者提供的通报称,专案组民警通过30余小时连续侦查,分别于11月14日查获两名犯罪嫌疑人万某和熊某。经审理,万某和熊某分别对私自编辑虚假手机短信转发给客户,私自将虚假信息转发到互联网上的行为供认不讳,现万某和熊某因涉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1条之规定,涉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前述超威刘姓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证实,万某和熊某系天能集团网络维护部门员工和苏南大区经理,分别被刑拘和取保候审。该负责人表示:“我们相信公安机关会给出一个公正的调查结果。”
不过,一位湖州当地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当地政府或已介入此次事件,至此已经基本平息,可能不会进一步升级。“毕竟两家企业既是长兴工业的招牌又是纳税大户,手心手背都是肉,两家真是就此叫起真来,对当地经济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超威刘姓负责人表示,因为当前公司正在各地举行订货会,此事极大打击了经销商的信心,目前具体损失还很难统计。
对此,天能集团文宣部副总监兼总裁秘书李家贵坚称:“清者自清,我们是上市公司不是法盲,再说业绩一直很好,没有必要也不屑于用这种下三烂的手段打击其他企业,这纯属员工个人行为。”他进一步表示,当前行业正处困难时期,天能和超威也是利益共同体,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需要抱团取暖。
至于个别员工为何会有如此过激举动,他表示:“并非源自一些人所说的所谓看到超威业绩增长眼红而可能是因为看不惯超威的一些做法。”
而这要追溯到10月上旬,当时天能集团承办了“2012中国新能源电动车产业高峰william hill官网 ”及“2012浙江省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天能集团现场会”, 就在会议召开期间,两家企业上演了一幕广告大战。
李家贵介绍说,从国道到天能集团总部沿途以及长兴新立交桥再到参会代表入驻酒店周边,凡是有天能广告牌的地方,总能发现超威“全球销量第一”的广告。因超威广告内容不符合有关工商法规要求,长兴工商执法大队曾多次向超威提出警告,超威并由此将广告牌更换为“全球领先”字样,奇怪的是在会议结束后,却将广告牌全部撤下。
“面对超威的咄咄逼人举动,个别员工可能有些气不过。”李家贵进一步表示:“另外,是不是全球第一也不是由某些国外评级机构说了算,必须是国家有关统计部门认定,再说,现在的很多评奖都是花钱买的,含金量几何大家心里都清楚。”
其实,早在此案发生之前,自年初起,天能和超威的相关产品便纷纷降价,打起了价格战,对此,上述两位受访人士倒也不避讳,并互指对方为始作俑者,坚称自身降价是被逼无奈。
供需矛盾下的乱象
8月国内生产铅酸蓄电池1498.9万千伏安时,比去年同期增幅达36.4%。
“可以说一天一个价, 48伏12安时的小电池从年初的500元左右一直降到现在的350多元,让我们措手不及,利润不断减少,现在主要是靠电动自行车配件挣点钱,顺带卖点电池。”谈及年初以来的铅酸蓄电池降价风潮和价格大战,一位王姓超威电池二级经销商向本报记者无奈地表示。
至于谁先挑头降价已无从考证,但某行业协会负责人李敏(化名)向本报记者表示,可以肯定的是,价格战确由天能和超威两家大佬发起,随后一些小企业也加入其中。经过近一年的价格角力,目前,就48伏12安时电池来看,一线品牌约每组360元,二三线品牌为300多元。而在去年8、9月份,价格曾经飙升至900元左右。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理事长韩作樑向本报记者表示,价格战的原因除了表面上争夺市场份额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去年铅酸蓄电池行业“肃铅风暴”之后的产能过剩以及需求不振。
自2004年以来,铅酸电池行业逐渐步入高速增长期,企业数量曾经一度达到3000余家,大小企业鱼龙混杂,一些铅污染中毒事件也频频发生,这引起了社会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为此,环保部等部委从去年5月份开始联合整肃铅酸蓄电池行业污染问题,关闭取缔了铅蓄电池生产企业348家,停产140家,停产整治160家。
进入2012年,为了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工信部又于上半年颁布了《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
新政纷纷落地,一些规模较小且不合规的企业遭到“清洗”。据韩作樑透露,目前登记在册正常生产的企业只有313家,未来随着《铅酸蓄电池生产及再生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实施,企业数量将会缩至200家以内。
就在此时,天能、超威等大企业则顺势大肆进行兼并重组及扩大产能,以抢夺因其他企业退出而留出来的市场空间,同时通过降价来挤出其他企业。
此外,在肃铅风暴以及后来的新政实施过程中,一些小作坊由于隐蔽性强查处难度大而得以继续存在。韩作樑同时指出,约300家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的闲置生产设备也逐渐转入地下,黑工厂和小作坊由于不用交税且不需劳保投入,所生产的电池极具成本优势,价格要比市面上的合规电池低20%,不愁销路,因此这部分“隐性非法产能”也占据了一定份额。
虽然,各地政府也清楚这股“暗流”存在,但出于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维护稳定等原因,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其嚣张气焰,这种情况似乎已经成为制造业的“通病”。
于是,大企业的狂飙突进和黑工厂、小作坊的“暗流涌动”双双推高了铅酸蓄电池行业供给,有数据显示,今年8月国内共生产铅酸蓄电池1498.9万千伏安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达36.4%,其中天能和超威占到了约30%-40%的市场份额。
供给增加之时,需求却由于受到经济不景气等因素影响呈现疲软态势。韩作樑表示,下游电动自行车市场已于去年结束高速增长期步入平稳发展阶段,其对铅酸蓄电池的需求业已增速放缓,铅酸蓄电池市场出现供过于求迹象,逐渐变成买方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利润逐渐摊薄,一些企业赔本经营,行业洗牌加剧。
李敏表示,此次洗牌至少要延续到2013年,行业大佬的“明争暗斗”只是行业企业搏杀的一个缩影。
污染阴影难去
优惠政策取消无疑影响了企业回收电池的积极性。
产能过剩、竞争乱象以及潜在污染问题备受诟病,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铅酸电池行业生存的大讨论。
“铅酸蓄电池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技术成熟,其他电池在今后10年内都无法撼动其主体地位,更不可能将其替代。”对于铅酸电池的前景,韩作樑向本报记者如是说。
持有类似观点的人士不在少数。国际电池商会总干事王泽力向本报记者表示,比起镍氢电池和锂电池,从电池性能和实用方面综合考虑,铅酸电池要更胜一筹。
其中,最重要的是电池成本,铅酸电池在三种电池中是最低的,最容易实现市场化。以电动自行车动力电池为例,一只锂电池的价格是同等放电效率铅酸电池的三倍,制造成本也是铅酸电池的三倍多。
另外,铅作为一种可回收的金属,能够补充原材料的不足,有效降低由于原材料消耗导致原料价格上涨的问题。目前,铅酸电池中铅回收率在98%。而锂材料由于是活性金属,至目前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回收方法,这也是导致随着锂电池使用量的增加,锂材料价格暴涨的重要原因。
也许正是考虑到上述因素,全球蓄电池产业第一品牌和供应商——江森自控也于近年分别在上海、浙江长兴以及重庆等地布局落子,其发展的重点依然是铅酸蓄电池;而万向、比亚迪(002594)、A123等涉足电池业务的企业在锂电池方面偏重理念,实际步子迈得也并不大,这些迹象似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铅酸蓄电池仍有强劲的生命力和市场空间。
有前景不代表没有隐忧,目前最大的隐忧仍然是污染问题。韩作樑表示,当前我国还未建立完善的铅酸废旧电池回收体系,铅酸蓄电池回收过程中的污染要重于生产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些黑工厂和小作坊将回收的废旧电池酸随意乱倒,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再生铅厂对回收铅加工粗糙,铅污染物四散,导致环境问题。
就此,韩作樑指出,参考国外的经验,今后应该大力推行“谁生产谁回收”的机制。目前,虽然天能和超威等大型企业也在各地建设了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成效显著,并推出以旧换新价格优惠政策,但在回收废旧电池过程中也有困惑。
就国家政策层面而言,国家税务总局曾经推出电池回收税收优惠政策,但该政策在执行三年后已于2010年废止,并未延续,而废旧电池回收对很多生产企业而言意味着需要进一步投入成本,优惠政策取消无疑影响了企业回收电池的积极性。
另外,目前80%的废旧电池资源掌握在小商贩手中,而个别企业在回收废旧电池过程中要求出具发票,这一要求对这些个体户们来说是无法满足的。
正是国家相关政策的缺失和回收中的乱象使得很多电池生产企业遭遇回收难,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窘境。
全部0条评论
快来发表一下你的评论吧 !